分享

只有让老年人过得好,年轻人才有希望!(荐读)

 老方说 2022-11-14 发布于山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永远有人年轻。

路易斯·阿伦森在她的《银发世代》一书中指出,老年阶段要占据我们人生30-40年的漫长时光,但很多人对此都没有认真的规划。

事实上,在媒体和网络上,大众关注的永远是新奇的东西。人们会探究某个明星的绯闻,会为某个商业大佬的落寞而唏嘘,会关注游戏和消费,但好像没有多少人愿意考虑“老年”这个事。

毕竟这个世界总是那么喜新厌旧,好像年轻人才是世界的主体,有的投资人就明确表示自己只投年轻创业者,在职场上,年龄大也是一个颇为尴尬的事情,有被“优化”的风险。

但不要忘了,没有人永远年轻,每个人都有成为老年人的那一天

人对生命的认识有个过程,对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觉得将来的日子是过不完的,他们以为自己会永远年轻,他们甚至觉得“50岁”很可怕,好像人到了这个年龄就跟快要死的人一样。

可是,如果按照一个人有90年的寿命算,30年是一个阶段,那50岁还是中年,而老年则占据了人生的三分之一。

所以不能说人生只有最前面的三分之一,后面的三分之二就不要了吧?

“老年”是将来时,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最后的30年可能更为重要。我认为,只有让老年人过得好,年轻人才有希望!

这也是《银发世代》给我的一个启示。

联合国发布报告指出,到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的规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会加剧。据测算,2022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8.4岁,日本则为48.7岁。

而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老龄化率超过14%,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那么,对中年人而言,我们是否已经为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了呢?

从现实层面看,大众对于老年人的关怀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较为漠视,尽管我们有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不太好的地方,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的处境更为弱势、艰难,比如所谓的空巢老人,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漠视。

从物质到精神,从衣食住行到医疗、金融、消费等,老年人的生存现状都不容乐观,很多人对老年人都缺乏耐心和尊重,视他们为负担或可欺的对象。

《银发世代》的作者表示,我们现在对老年人困境的态度和作为,将决定我们老年生活的艰难与否。

一个对老年人不友善的世界,无论它的科技有多么发达,物质多么昌盛,都不能说它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人生在世,活得多久不在最重要,健康、幸福和快乐,生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提出,要想重构理想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社会层面的系统性努力,也需要个人的充分准备。

老之将至,为之奈何?

越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就越能未雨绸缪,早一点做好规划和准备,晚年也就越有保障。

在书里,作者提及了一些身体衰弱和疾病缠身的老年人的状况,这对中年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警醒。自然规律不可违背,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应该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因”才行。

比如熬夜、酗酒等不好的习惯要戒除了,健康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生活乐趣,更意味着作为人的尊严。只有健康的身心状态,才能老得从容。

人生的终点是死亡,以终为始,当人在生命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时候,到底要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如何积极作为,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