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好的工作落实,为何迟迟难以开始?你需在工作中设置“触发器”

 职路施语 2022-11-14 发布于辽宁

一、今天想要完成的工作又流产了

这一天上午,职员小高刚走进办公室,便接到部门通知,要在下班前,将昨天参加的公司集中教育大课,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体会。

“行,没有问题。”刚听到这一消息,小高显得自信满满,不就是一篇工作体会吗,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答应完过后,小高便又开始忙别的了。一会儿找领导签阅批件,一会儿对接客户,有时还要起草几份通知等等,眼瞅着一天的工作时间,马上就要过去了。

忽然间,小高才想起了,那篇教育体会还没有开始写,但此时,小高却再也没有心情想把这项工作完成。

取而代之的,小高先是问一下其他同事,有没有写完的,准备“借鉴”一下,当得到否定的回复时,便只好随便到网上“荡”一篇,准备应付一下得了。然而,眼瞅着马上下班了,思来想去,干脆明天再说吧。

就这样,小高原本想认真完成的一项工作,就这样流产了。

现实当中,我们是否也会经常遭遇这样较为尴尬的工作场景?自己明明雄心勃勃所立的flag,诸如,今天要写完1500字的工作汇报,今天要对接10个客户,今天要完成某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初稿等等。

但没过多长时间,甚至是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很容易被自己所立的falg打败了。而且这种情况若是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又变得更加容易。

二、想开始,为何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想起那句话,万事开头难。当我们想真正进行某工作时,但却最终没有进行下去,问题往往都是出现开了开始这一环节。

举个例子,想要写成一篇文章,当你将文章的标题与框架,想好并付诸纸面时,写完这篇文章就会显得轻松多了。

再比如,想跟某人建立工作上面对面的联系与沟通,当对方喝下你递过来一口水,吸上你送出的一支烟,那么,接下来的沟通,便会变得顺畅起来。

而能发挥这一作用的便是文章的标题与框架,还有递过去的一杯水及一支烟。如果,将这些东西或者举动赋予一个名称的话,可以称为“触发器”。

而所谓的触发器,通俗点儿说,就是能让某件事情开始进行,进入状态的“引子”。当我们缺少这种“引子”的时候,我们便会感到很突兀与唐突。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突然通知你,马上组织一次某项活动,你会觉得很难,甚至会觉得无从下手,但若提前两三天通知,你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再组织某项活动,便不会感觉很为难了。

因而,每当我们开始想进行某项工作,完成某一目标时,阻碍我们的往往就是缺少这样一个所谓的“触发器”。


三、请找到适合热启个人工作的触发器

知名作家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提到这样一个关于在工作生活中设置类似“触发器”的观点,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由此看来,想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也并不是想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就随时可以进入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有意志力储备做为基本前提的,一旦你的意志力被消耗殆尽,那么进行深度工作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无法实现的。

尽量让你的工作,从热启动开始,即要有工作启动的触发器,说得文雅一些,就是工作开始前要建立一种仪式感。类似于,正式开始跑步前,要完成一系列的热身运动一样。而这样的“触发器”可以呈现出这些样子:

1.固定的一段时间。心理学上有“5分钟定律”这一说法。就是在不想开始这件事情之前,先做5分钟与这件事情相关的工作与活动。

比如,想改一篇材料,一般情况下,很多人刚开始都有些挠头,不过,你只要试着读5分钟,哪怕是强制性地进行,或许不到5分钟,你就慢慢地进入状态。

2.简单的一个举动。旨在形成一种联动效应,即,将不想进行的动作链接在熟悉的动作之后,使之保持前后连贯。

像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每天早上起床,先冲一杯热咖啡,然后吃些甜点,当这些动作进行完毕之后,便马上进入写作状态。如此这般,一直坚持了将近几十年,可谓是高产作家。

3.励志的一句话语。将能让自己产生“回血”效应的一句话,写在明显的地方,每次读几遍,当自己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立即转入工作状态。

比如,“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现在不吃苦,将来就吃土”等等,能够拔动心弦即可。


写在最后

行动起来,才是摆脱焦虑与迷茫的最优解。而行动与未行动之间,或许只差了一个“触发器”的距离,愿你能找到适合自己开启一项工作,完成一项任务的方式,不断接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职路施语,20年职场人,20年真心话,为你解析职场真相。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END


作者:爱尚君,80后职场人士,坐标大连。一个致力于将内心想法诉诸笔端的文科男,理性,善思考,喜读书,爱运动,总认为写有价值的文章,如同烹制一份精神美食,唯愿你能亲自品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