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潮祖临证精华》—— 医论演义之五脏宜通论(一)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2-11-14 发布于四川

长期以来,五脏通塞之气机活动特点一直晦涩不明,当代著名中医专家陈潮祖教授在研究中医脏腑病机的过程中,响亮提出:“五脏宜通。”《内经》中有关“天地气交”、“阴阳更迭”、“气血营运”、“五脏生克”等多方面的论述,为此说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并深刻阐明了天地之大宇宙与人身之小宇宙中,气机升、降、出、入,无不以“通”为用。人在气交中生,气交中长,“五脏宜通”正是物质运动状态之基本特征,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必然体现

1  “五脏宜通”论的提出

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之论的基础上,后世明确提出“六腑以通为用”而未及五脏。五脏气机活动到底是“以通为用”,还是“以塞为用”?自此晦而不明。

这是一个直接涉及临床治疗学思想的重大问题,有鉴于此,陈潮祖教授在其《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中,响亮提出“五脏宜通”。他还以《内经》之说为依据,对“五脏宜通”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意义作了深刻论述。

但由于体例所限,此说的理论基础、临床价值。以及具体到各脏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意义都还没有得到十分系统的阐述,于是嘱意我这个医理未精、文理未畅的学生,撰文以尽其未尽之意。这是师命,也是使命,我感到那么沉重,那么力不从心,好在有高人的肩头让我去踏,加之多年来,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术上获益不少,我才敢勉力而为。

五脏功能活动特点晦而不明探源

要解决好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晦而不明的根源在哪?沿着“六腑以通为用”说这条线索溯源而上,源头并不难找到,它就在《素问·五脏别论》有关脏腑藏、泄、满、实之论中。

因为在这段文字里,藏与泄相对而论,脏与腑完全对立,很容易让人在探讨脏腑气机活动特点时,建立完全对立的认识,加上后世学者在研究发挥这段经论时,明于腑而晦于脏,只高揭“六腑以通为用”说之帜,却不见五脏通塞之端倪。所以,这段经论既是“六腑以通为用”说的滥觞,也是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晦而不明的根源所在。

查明源头,仅仅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起点,并不等于问题得到解决。要真正从学术本质上澄清这一疑点,还得首先辨明经论与后世之说是否性质同一?

对于经论有关脏腑藏、泄、满、实之说的辨析,1986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成都中医学院郭重夫教授主编的《黄帝内经讲解》一书,最为畅达透彻。其谓“五脏主藏精气,其所藏精气,即是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只有所藏精气丰满充盛,五脏乃至全身的脏器组织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五脏精气宜贮藏于内,不宜散泄于外”,又“'化’,指转化。

'传化物’,指六腑不但有传送水谷的功能,而且也是水谷消化腐熟、化生精微的场所。水谷只有在六腑中依次传送,才能化生精微,排泄糟粕”,又“藏就是吸取水谷精华;泄就是传送水谷,排泄糟粕。所以脏有'满而不实’腑有'实而不满’的特点”。

显然,经论所阐述的是脏腑生理功能特点,而并非脏腑气机活动特点。后世在研究阐释这段经论时,提出的“六腑以通为用”说,并不是以“泄”为根据得出的有泄才有通的结论,也不是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进一步概括,而是强调了“通”对六腑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非“通”不能维持其“胃实肠虚”、“肠实胃虚”、“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通”是由六腑气机升降来实现的,“六腑以通为用”,实质上是对六腑气机活动特点的概括,其与经论之藏、泄、满、实说虽有密切联系,但一言脏腑生理功能,一言六腑气机活动,性质绝不相同。

因而在研究五脏气机活动特点时,绝不能简单地以“藏”而“不泄”去机械类推,更不能错误地以“六腑以通为用”说为对照,反其意而求之,而应当是在深入研究“五脏藏精气”之生理意义的基础上,去探求五脏气机运动特点,才能得出真正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

经论所谓“不泄”,是指五脏所藏精气不直接排泄于体外,并非藏而不用。恰恰相反,五脏所藏精气是机体生命代谢活动的基本物质,必然,也必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机体包括脏腑内在的各个部分,机体生命代谢活动才能持续进行,作为健康机体的言、行、视、听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也才能正常发挥,六腑的“传化物而不藏”和五脏的“藏精气而不泄”也才能得以实现。

五脏要正常地发挥其“藏精气”作用和把所藏精气输送到全身,气机通畅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不通,则六腑运化所得之精何由而出?机体欲用无路。似此,五脏还有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五脏宜通”才是五脏气机活动特点的正确概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