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城市考古 | 一方天地盛清欢《苍苔印痕》,带你了解娄塘历史建筑

 黄之中 2022-11-14 发布于上海

一方天地盛清欢

娄塘历史建筑

建筑,凝固的诗篇,灵动的音符。

六百年娄塘古镇,

七分是建筑、二分是街、一分是水。

那白墙黛瓦、戗角斗拱,

构成了烟雨江南独特的美学元素。

那雕梁画栋,楹联题词,

传递了家族世代遵循的人生哲学。

风雨人生,红尘纷扰。

一方天地,自成一体。

四季如歌,清欢几许。

此心安处,吾乡梦暖。

走进建筑,

揣摩娄塘匠人的匠心技艺。

走近建筑,

破解娄塘先人的精神密码。

《苍苔印痕》

位于娄塘南新路169号的印家住宅为近代实业家印有模始建于清末。印有模(1863—1915),字锡章,娄塘人,曾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主要股东,总经理。

图片

印家住宅,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面宽三间,为砖木结构的民宅。三进院落,高墙深院,制式规格又非普通人家,显示出了主人殷实的经济实力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从空中俯瞰,印家住宅呈中轴对称分布,主厅和东西厢房为二层楼。白墙黛瓦、院墙巍巍、庭院深深。屋顶错落有致,主脊脊端刻有回字纹。硬山顶和观音兜交织出刚柔并蓄的天际线,是江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图片

娄塘老街上的建筑犬牙交错,层层叠叠,几近变迁后,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但根据史料记载,印家住宅前面临中大街,北面的水阁傍旧时的横沥河支流。其地理位置不像现在的房屋那么四方周正,完全是因为其沿着横沥河的流向依势而建。

图片

尽管这条横沥河的支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疏浚时已经被填塞,但宅后的一潭碧水犹如一颗碧绿的翡翠,印证着这个小水塘曾经汇江入海、奔腾不息的蓬勃生命力。

屋后建设亲水码头,不仅方便日常浣洗,也是为了方便出行和运送货物。细心的人会发现,如今这个小水塘上放着一块水泥空心板其实这块水泥板的位置原来是一条与此形状相仿的花岗石条。这块花岗石条原来是横沥河边的纤道的一部分,是供在横沥河中行驶的船只背纤的纤夫行走的。

从前门进入印家住宅,两侧的抄手游廊连接着主厅,在刮风下雨日,可以避免风吹雨打。狭长的廊道,夹杂着罗马式的半圆形拱券式门洞,呈现出独特的透视效果。廊道的尽头是一排用作厨房的后罩房,这个廊道也成了佣人频繁出入厨房与主厅的主要通道。屏息凝神伫立在这里,仿佛就钻进了时空隧道,佣人细碎的脚步声犹在耳畔回荡……

图片

迂回的游廊上,为了采光和通风,开设了数扇花窗。万字型的窗棂镶嵌在在呆板的白墙上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也能够向外取景,起到与外界似隔非隔的作用。

图片

前院庭中双桂枝繁叶茂,浓荫遮日,绿意掩映下,露出了庄重肃穆的仪门。仪门位于前院和正厅之间,“千金门楼四两屋”,古式建筑的门楼可谓中金打造,极尽繁复,砖雕精美绝伦。仪门为歇山卷棚顶,哺鸡脊。哺鸡脊饰是能吐水、灭火消灾的神兽变体,多用在普通民居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上。

图片

外侧仪门,檐下设仿木斗拱,戗角起翘,层层托出,欲有飞天之势。门楼中部上方为一幅蔓草图,寄寓子孙后代滋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中枋雕刻“业精于勤”四个大字。两侧刻有喜鹊登枝、蝴蝶戏兰、渔瞧耕读等透雕立体图。下枋横匾三个圆形寿字排列井然,四周蝙蝠祥云围绕,寓意洪福齐天,寿与天高。

内侧仪门也是小青瓦覆面,戗角凌空飞出。不同的是,屋顶多出两条垂脊,垂脊顶端都安置了脊饰——泥塑“荷花”,寓意连生贵子。脊饰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固定瓦片,二是起装饰作用。

上枋为一幅松石延年图,两位高堂相貌逼真,置身于松石围绕的环境中,反映了印家崇信孝道的家训。上枋边缘两端都倒挂了砖柱花篮头,柱头雕刻了雍容华贵的牡丹。

中枋空白处的文字毁于文革时代,已经无从考证。两侧肚兜分别刻有“进京赶考”“状元及第”立体透雕图,前中后景层次丰富,方寸之间得天地。

下枋的透雕图描绘的是冷月高挂,寂静无声的山谷中,文人对月吟诗,僧侣坐而论道,是主人淡泊心志,宁静致远的表达。

图片

三进院落,对外高墙深院,远离尘嚣。关上大门却自成一体,家人长幼有序,各居其室,而由仪门、主厅围合而成的四方天井,更是一方自由天地,上接雨露、下接地气,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人内外有别、内敛沉静、自在独守的品格体现。而从风水学上说,雨水沿着四方檐面流下汇于天井内,被叫做四水归堂,是聚财敛财的好兆头。

图片

天井的东西厢房是二层楼的宅,按照“占天不占地”的建筑空间理念,二楼的前壁往往会向外突出10到20厘米,此时楼层的下沿会形成一道木板的装饰线条,叫做“碗口线”。这种构造,既丰富了门面的装饰凹凸效果,又增加了楼层的使用面积。这里的碗口线图案为卷草图和万年青,栏板为插入三箭的花瓶意为仕途顺畅,平升三级。

图片

而一楼采用6扇或8扇大红漆隔扇门作为主厅、厢房与天井的隔断。南侧八扇隔扇隔心由万字型的棂格拼成,可透光。下部的裙板则雕刻了三国戏文故事。隔扇的巧妙之处还在于用了24扇隔扇将大厅隔成三间,碰到家中有大事喜事操办时可灵活拓展空间。

图片

主人早年西游的经历,也为这座房屋平添了诸多西方的现代技术,底楼铺设的罗马彩色釉砖、二楼厢房北侧的半圆形拱券玻璃窗户、后院的机械水井、玻璃天棚以及屋顶花园,使印家住宅成为了嘉定民国建筑中西合璧的典范。当年,印家曾在后院建造了一个二层楼高的玻璃天棚遮蔽的大天井。现在天棚顶的木龙骨已毁,但一排支撑天棚的大木柱还在,足以供我们想象当年的壮观情景。

图片

后罩房已经是整幢建筑的最深处,依托横沥河的形胜,主人在二楼打造了可供休憩远眺的六角亭阁和屋顶花园。为了沟通厢房与屋顶花园,西侧还建造了一段空中廊道,住在厢房的公子小姐不用下到一楼就可以前往空中花园。据考证,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在19世纪末是十分罕见的,在嘉定境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屋顶上铺种植土,栽上乔灌木与花草。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

图片
图片

更多印家住宅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互动

图片

快来留言告诉我们,你印象中的娄塘是什么样子的吧。

图片

来源:爱赏嘉定;编辑:周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