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菌性痢疾

 元亨技术 2022-11-14 发布于贵州

细菌性痢疾(菌痢(bacillary dysentery)或 志贺菌病 (shigellosis)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病变多局限于结肠

大量纤维素渗出假膜,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病因:

痢疾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福氏(Sh.flexneri)、宋内氏(Sh.sonnei)、鲍氏(Sh.boydii)和志贺氏(Sh.dysenteriae)四群,产生内毒素,志贺氏痢疾杆菌还产生强烈外毒素(exotoxin)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苍蝇)传染于人。食物和水源污染

全身发病,夏秋多见

好发于儿童,其次为青壮年,老年较少

痢疾杆菌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侵入肠道:在结肠或小肠末端内繁殖,从上皮细胞直接侵入肠黏膜,在黏膜固有层内增殖,细菌释放内毒素(endotoxin,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使黏膜产生溃疡。内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症(toxemia)

志贺氏痢疾杆菌释放外毒素,导致水样腹泻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严重者波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很少累及肠道外组织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初期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和溃疡形成-->愈合

早期,黏液分泌亢进,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黏膜浅表坏死,渗出物有大量纤维素,纤维素与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和细菌形成假膜

假膜(pseudomembrane)先形成于黏膜皱襞顶部,呈糠皮样-->融合成片

假膜一般呈灰白色,如出血明显则呈暗红色;如胆红素(Bilirubin)浸染,呈灰绿色

 1周后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溃疡

溃疡多较浅表,适当治疗或趋于愈合,肠黏膜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吸收、排出,经周围健康组织再生而修复

临床表现:

病变肠管蠕动并有痉挛-->阵发性腹痛、腹泻

炎症刺激肠壁内神经末梢及肛门括约肌-->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稀便混有黏液-->黏液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膜)

病程1~2周,适当治疗后大多治愈

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少见

慢性:少见

2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多由急性菌痢转变而来,福氏菌感染居多;有的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原有溃疡尚未愈合,新的溃疡又形成

组织损伤和修复反复进行,慢性溃疡边缘不规则,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肠壁各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甚至瘢痕形成-->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泻,慢性菌痢急性发作

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大便培养持续阳性,成为慢性带菌者和传染源

 3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肠道病变症状轻微,多见于2~7岁儿童

发病数小时隔山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死亡。病原菌常为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内氏痢疾杆菌

肠道病变一般为卡他性炎(catarrhal inflammation);其时肠壁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滤泡增生肿大,呈滤泡性肠炎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