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178》德意志:走向统一的军事强权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11-15 发布于上海

德意志:走向统一的军事强权

德意志在18世纪以前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几百个小王国、公国和侯国形成相互独立的小邦。拿破仑战争之后,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德意志建立了38个邦,由这些邦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叫做德意志邦联。组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德意志的内外和平,但它并不意味着德意志的统一。事实上,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各邦在内政、外交、军事上都仍然各自为政。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风暴,是德意志统一的又一次预演,但在法兰克福全德国民会议上,普、奥两国议员围绕建立"大德意志""小德意志"的问题互相扯皮,争执不休,以至在封建反动势力重新聚集力量之后,再一次将统一的希望化为泡影。所以从1815年到19世纪中期,处在分裂状态下的德意志无论是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都"似乎是一个侏儒"。只是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逐步实现统一的进程中,德意志的军事力量才有了长足发展。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军事革命",对德意志的军事繁荣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1860年,普鲁士政府为了适应对内镇压日益勃兴的革命运动,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把德意志建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君王制国家,便向议会提出一个旨在加强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军队改革方案,即将常备军服役期限从2年延长到3年,常备军人数扩充到20万,军费追加为950万台勒。但这个方案引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自由派议员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军事改革会进一步增强普鲁士王朝和容克贵族的专制统治,丧失自身的地位。因此,自由派议员便利用当时宪法赋予议会的权力,否决了这个改革方案。普鲁士政府为此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进步党"仍赢得了多数,军事改革法案再次被否决。

在改革面临夭折的时候,普鲁士两个"铁腕人物"——威廉一世和俾斯麦的出现,使事情出现了转机。1861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去世,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继承了王位。这位曾参加过1814年阿尔克斯会战的国王一上台,就向议会展开了斗争。他在第一次发表训词中说:"在将来,普鲁士的陆军也就要变成了普鲁士的武装民族。"为此,他立即开始改组普鲁士陆军,其目标是建立一支38万人的常备军,13万人的支援性预备军和16万人的国民兵。同时,他任命罗恩为军政部长,毛奇为参谋长,1862年又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是勃兰登堡的容克贵族,受过大学教育,是在1848年革命中突起的最著名的保守分子。他就任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持威廉国王改组普鲁士军队。俾斯麦认为,一支庞大的、训练良好的军队,可以成为专制政体有力的支持,也可以成为普鲁士领导下统一德意志的有效工具。俾斯麦对议会的自由派拒绝投票支持军事改革非常愤怒,他训斥议员们说:"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的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强权。……当前各种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演说和过半数的投票——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犯下的大错——而是靠铁和血。"这位"铁腕首相",不顾议员的反对,以强硬手段实施威廉国王的军队改组计划,动手进行征税和增兵。当议员们对他的做法实行抗议时,他便以武力封闭了自由派的报馆,并逮捕拘禁了自由派人士。

在俾斯麦高压政策的威力下,普鲁士军事改革得到了顺利实施。军事改革使普鲁士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通过推行普遍兵役制,士兵在正规军服满3年义务役后,再服4年预备役,尔后转入后备军。执行这种全面动员的兵役制度后,普鲁士军队的数量相对于人口而言,比任何其他大国都多得多。到普法战争前夕,普鲁士(包括北德意志联邦和南部诸邦)可动员的兵力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部队69万余人。

当然,普鲁士军队的强大还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高效能的指挥管理系统,对普鲁士军队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普鲁士总参谋部还默默无闻,当威廉一世在军队改组中任命毛奇为总参谋长之后,这位天才的领导很快使参谋部变成了"军队的智囊"。它在军事指挥方面,认真吸收了军事学院最卓越的成就,给参谋们传授制订防范可能出现的未来战争的计划和战备措施;强调在战争到来之前,参谋部必须拟制好作战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战争实际;即使是平时的军事演习和军事行动,参谋部也要参照有强国参与的历史性战役战例,对实施方案加以仔细研究;参谋部还不厌其烦地向军官团和大部队反复强调在实战中既要能独立地发挥机动作用,又要能根据指挥系统的要求随时进行集结和决战,对于与作战部队相关的军需、工程及其它部门,也要能在参谋部的协调下统一行动。由实行参谋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普鲁士军队的灵便的指挥中枢,是当时其他任何国家的军队所没有的。

普鲁士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它用"铁与血"的战争机器来实现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1864年,普鲁士在俾斯麦机警的领导下参与了联合奥地利反对丹麦的战争。普军在炮兵数量极少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了最为先进的膛线装填击针枪,这种射速比老式枪高出2倍的火器,在战争中充分施展了它的火力优势,结果普奥联军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便用武力从丹麦夺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

此后,在俾斯麦策划的奥普两国争夺丹麦两个公国的"七周战争"中,毛奇又以他坚决果断的指挥,充分利用铁路实施战略集中和机动,广泛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成功地运用"闪击战",使普军轻而易举地战胜奥地利,从而扫除了在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性障碍。由俾斯麦导演的1870年为惩罚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的普法战争,也许更能证明普鲁士在军事上的实力。在这场战争中,普军总参谋部灵活的指挥,周密大胆的作战计划,充分的兵力动员,迅速快捷的战场集结,简直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势如破竹的普军很快使法军全面崩溃,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成了阶下囚,德意志的统一大业便在"铁和血"的洗礼中宣告完成。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更为强大的军事强权的诞生。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很显然,普鲁士-德意志的胜利是其军事制度的胜利。

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在德意志的纵队和总参谋部的管理井井有条的背后是一个在装备适应现代战争的条件等方面都比欧洲其他国家占优势的政权。1870年时,德意志诸邦的总人口已超过法国,而仅仅是德意志的分裂掩盖了这一事实。德国的铁路线里程超过其他国家,而且这些铁路线十分适合军用。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其钢铁产量正赶上法国。德国的煤产量比法国多50%。德国的产业革命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像克虏伯钢铁和军械联合企业那样的大公司,这些公司增强了普鲁士-德意志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军队的短期股役制度使国内外的自由派不安——而且当时人们都普遍批评'普鲁士军国主义',但是这项制度能有效地将国家的人力动员起来用于军事目的比自由放任的西方国家或落后的农业为主要成份的东方国家都做得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