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美食】咸粽无冕之王——裹蒸粽

 一葉一如来 2022-11-15 发布于广东

肇庆裹蒸,以端州生产为龙头,有“千年裹蒸,神州飘香”的美誉,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古端州在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发展而来的传统食品,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Image
Image

你吃的裹蒸粽,南朝皇帝也在吃

吃裹蒸的习俗大概从南北朝时代就开始了,很多史书、古诗都对它有所记载或描述。《南齐书·明帝纪》记载:“太官进御食,有裹蒸。”《南史》也曾记载南北朝齐明帝吃裹蒸的趣事,这表明裹蒸在当时成为“御食”,而皇帝对它的喜爱和珍惜,也说明裹蒸在当时颇为名贵。唐代孙元晏《咏史诗·齐明帝裹蒸》“至尊尊贵异人间,御膳天厨岂等闲。惜得裹蒸无用处,不如安霸取江山。”

有一个民间传说是关于端州(肇庆)裹蒸与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据传,陈霸先大约在540年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发现古端州劳动人民经常早出晚归,或上山打柴或去田野劳作,随身携带着用冬叶包裹煮熟的米饭食用,不仅清香,还能保鲜。于是,陈霸先端详了一下说:“制作虽独特,却类似朝廷裹蒸。”随即将裹蒸当作军粮应用在士兵行军打仗上。陈霸先从交州平叛、讨灭侯景,到自立为陈武帝,建立大陈,离不开端州裹蒸的支持。年景渐好了,从此端州人便在岁晚包裹蒸了。

肇庆人吃裹蒸的习俗大概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很快就传入了寻常百姓家。

Image

进入唐代,端州裹蒸在南方盛行,著名诗人杜甫在《十月一日》诗中写道:“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裹蒸如千宝,焦糟幸一拌,滋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

在宋代,除了包拯喜欢端州裹蒸外,还有端州大户“梁氏一门三进士”的故事,都离不开梁氏自制裹蒸,携带裹蒸上京赶考的情景,因此,端州民间有一首打油诗:“外包冬叶三几片,糯米绿豆放里边,肥肉芝麻作肉馅,裹好扎牢蒸半天”。

一种饮食,能够历经历史岁月的变迁,而依然延续被老百姓所热爱的味道,不改其本质,一定有值得探寻的原因。端州裹蒸在宋元明清代,就享有盛誉,成为年货。清代道光《肇庆府志》载:“端州本邑民俗,乡民每于年岁晚,粜新糯,磨新绿豆,猪肉为馅,以冬叶裹之,于宅前垒砖为灶,置宽肚瓦缸于上,用历年来积聚之松根树头为薪,火不得间,通宵达旦以为炊,天明,呼儿以尝新。新正携之拜年相馈赠之物。此俗为外邑罕见。”

在清代,端州就流行一句俗语:“年晚裹蒸,你有我有”。清代诗人王士祯《端州即兴》亦云:“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这说明真正的裹蒸,并非“端午”食品,而是立冬之后,春节之前上市的,一直沿袭至今。

Image
Image

料足材真,肇庆裹蒸是“大块头”!

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味道上讲,肇庆裹蒸称“咸粽之王”不为过。裹蒸里的料真的十足,吃起来咸香可口,风味佳。裹蒸,初指包裹而蒸熟。据民国《高要县志》载:“制裹蒸之法以糯米洗净约十分五六,绿豆半研水淘去衣约十之四五,中藏肥豕肉及其他物料…”概而言之,备料主要包括主料:糯米、绿豆、猪肉、白芝麻;辅料:冬叶、水草等。

肇庆裹蒸一个明显区别于其它粽子的特点,就是用当地特有的冬叶包裹。冬叶外表碧绿发亮,具有色绿、叶香、防腐等特点,据《广东新语》记载:“有冬叶者,状如芭蕉叶……南方性热,极易腐败,唯冬叶可持久。”包扎裹蒸必须用水草或蕉蔴,因为在高温煮制的过程中,水草或蕉蔴不容易松动,不会导致裹蒸油脂溢出。

Image

其次就是糯米,裹蒸一般采用尖仔糯作为主料,糯米必须先经过充分浸泡,再投入清水中反复洗三到五次,在去除泥沙等杂质之余,也使得糯米口感更软糯。洗后,用细孔筛子沥干,放入大盆中,施以少量生油和食用盐搅拌混合,静置待用。

绿豆是裹蒸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配料,最终裹蒸味道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豆的品质以及绿豆被研磨的程度。过去,研磨绿豆所用的磨盘要在轴心处垫上一片铜币厚度的圆形铁片,使得磨盘与磨之间有空隙,这样研磨出来的绿豆,不至于因为太碎而无法使用,一般由此会被磨成两半,不仅保持了绿豆的口感,也起到了去皮之目的。磨好绿豆后,将其放入清水中浸泡3~4小时,并稍微淘洗,去除豆壳和泥沙等杂质,最后加入油和盐搅拌待用。

Image

而猪肉一般要选用新鲜五花肉,肥瘦相间,最好偏肥一点。先将其切成南乳大小(约3厘米见方)即可,再用食用盐、生油、曲酒、五香粉等腌制,并加入白芝麻粒以增加香气,腌制一晚上。在包制之前,还需将腌好的五花肉下锅稍加翻炒,不仅可以收一下肥油,也能增加镬头的香气。

还要准备花生去皮浸泡,干花菇用盐水泡发,切块备用。

Image

备好材料了,包裹蒸也有讲究,不然就有“露馅”危险,要求“外用冬叶裹之,以草缚扎为方形。”将冬叶折成漏斗状托于手掌心,以裹蒸的尖顶为中心开始包扎,用手往下一摁,能把材料装进去为好,底层舀一勺糯米,再放一勺去皮绿豆,中间放一两块猪肉,再来一勺绿豆、一勺糯米。各片叶之间的接缝处必须严密,整个裹蒸要压紧压实。最后用已经扎好结的两根水草包扎并确保扭紧打结,包扎的方法类似于打包行李。最佳的包裹形状既不是正方的,又不是圆的,而是外形硕大,棱角分明,呈绿色金字塔一般的五角形状,也像个小山包,厚实的分量让人分外满足。

Image

最后到了熬煮环节。旧时是自家特地用砖头围砌炉灶烧柴火。熬煮工具一般会用大铁桶或大甑。将裹蒸分层放入大桶之中,一层层地平稳摞起来。在烧煮过程中,水会不断蒸发,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一次热水,水以没过了最顶层裹蒸为宜。这个过程需要持续8到10小时,炉火一直持续而不得中断,否则一来影响煮制效果,二来在春节前“死火”(火熄灭了),也是不太吉利的,所以往往需要全家轮流上阵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劳作,而且是家庭凝聚力的表现。

裹蒸煮熟后,最好再放在冷水中浸泡,既可清洗裹蒸表面,又可延长裹蒸的保质期。裹蒸过水以后,在阴凉处吹干,保质期长达半月之久。

Image
Image

通透浅绿的外表,清香软糯的内在

拆开熟透的裹蒸,由于糯米吸收了冬叶的叶绿素,表层是一层通透的浅绿,猪肉融化时渗出的肉香被绿豆和糯米完全吸收,让整个裹蒸香气横溢。冬叶独有的清香被糯米吸收,糯米与绿豆混合的软糯,加上猪肉肥而不腻,入口清香软糯,令人垂涎欲滴。

Image

在粽子的吃法上,广东人也有很多玩法。青铜选手就直接煮熟或蒸熟,黄金等级的或许会将煮过的粽子煎来吃,钻石玩家则会把粽子切成牛排一样的厚度,裹上蛋液再去煎。

现在,有很多“新料”加入其中,比如上素裹蒸,即以面筋、白果、花生和冬菇等做馅料包制裹蒸。还会放入虾米、干贝、鱿鱼、板栗、芋头、叉烧、排骨、鸡肉丁、鸭肉丁……都十分好吃。近年来还出现了黑糯米养生裹蒸、蛋黄瑶柱裹蒸等创新款式。

Image

有一个习俗可能外地人还不知道,那就是当地家长让小朋友先吃掉裹蒸的五个角,因为传说小朋友吃掉裹蒸的角能快速长高长大。

裹蒸作为广东特产享誉海内外,是肇庆的“文化品牌”,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裹蒸发展到现在,除民间群体性制作外,已进入到专业化生产阶段,目前市面上有肥仔伟、裹香王、皇中皇、南苑食品、巧心等多家裹蒸品牌。2009年10月“肇庆裹蒸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庆裹蒸食品是食品中一个独特的细分类,其产品生命周期四季常青,制作工艺传统悠长,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良好的声誉和浓厚的区域特色。因此,肇庆裹蒸文化食品的口味深得消费者喜爱和认同,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美味产品。

本文图片来源于肇庆端州文化馆

你最喜欢吃啥馅的粽子呢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