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腐 . 都福!

 龘龘清欢 2022-11-15 发布于北京
作者:石进
    小区解封后,首先要做的事,是让妻去割一块豆腐(尽管需要排队),几天没有吃就想的慌,这应该是小时候和豆腐结下的“情缘”。
    “'梆、梆’,卖豆腐,一直卖到山后头,山后头,有阔(棵)谷,两个斑鸠守着哭,你哭啥,哭你没吃到热豆腐……”

图片

     这是儿时母亲绘声绘色念过的一首儿歌,下头的记不清了,但是那“梆、梆”卖豆腐的清脆又亲切的声音时常在耳畔回响。
     从我记事起,早晨还未起床,就能听到窗外传来卖豆腐的梆子声,母亲会去割块豆腐。

图片

    卖豆腐的是位老大爷,做豆腐已有几代的传承,推着个小木板车,他是从张庄来的,我不知道张庄在哪里,邻居们都知道他的豆腐好吃,结实,而且是“浆豆腐”。母亲会把那块零头小豆腐(或切一小块),放在碗里用开水一烫,滴一点酱油给我吃。这是当时“最大的享受”,因为那时无其它“好吃的”东西,没有糖果、没有面包、也没有薯条……
      因此,从小我对豆腐情有独钟,结下了抹不去的温暖与依赖。稍大以后,母亲会给我盛一碗豆子,让我去豆腐组换豆腐。豆腐组离家不远,在东关街路北,经过一段石头台阶,台阶当中是经年累月压出的两道独轮车的车辙,足有半个轮胎的深,光滑锃亮,同“青州古道”异曲同工,虽然没有那里长,却是上古道的必经之路,走到这里要特别小心被滑倒,尤其是冬天覆盖上一层冰雪。这条山城古道,会让人想到岁月的沧桑和人力车夫的艰辛。

图片

    沿着光滑的石板路,穿过范河边圩墙的廓楼,过通谷桥迎面就是豆腐组。来这里换豆腐的人很多,有时要排很长的队,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能一直排到范河边也并不夸张。豆腐组有一位认识的大爷,有时会找他提前给我换上豆腐,但是每逢人太多的时候反而不好意思去找人家,这和“走后门”的道理一样,对排队的人不公平,会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
    豆腐组的豆腐好吃,是因为水好,用的是因园里流经怡园的泉水。怡园西门和豆腐组相邻,取水是十分便利的。豆腐组就是原来城隍庙的位置。

图片

    豆腐组的豆腐看上去并不很漂亮,不像有些豆腐那样有黄灿灿的皮、致密光滑,它显得有些粗糙,其实这正是它的本色之处,待它的浆水控干之后才显得紧实,切成条后富有弹性。
    除了豆腐和豆腐皮,还卖豆腐渣,几分钱能买到方方的一块,便宜且不用豆子换,抢手的很。䓤炒豆腐渣卷煎饼也是很香的,虽然有点馌的荒,但就着酸糊涂是很合口味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得到。

图片

     有一年春节前,天不亮就去排队换豆腐,但挨到我的时候豆腐恰好就没有了,冻了整整一早晨,其扫兴与失望不言而喻!没办法,只得到王家林去赶最后一个集,但听老人讲,市场上的豆腐,一般都是“膏豆腐”,平时不大吃,但是过年不能没有豆腐。
     在此简单追溯一下豆腐的起源、以及“浆豆腐”和“膏豆腐”的区别。据现有资料,豆腐起源地有三个,一是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寿县(寿春);二是打虎山,今河南郑州密县;三是安徽青阳。目前看,指向八公山者居多。
    寿春在西汉初最辉煌,曾是诸侯的国都,历经三代淮南王,第一代是西汉开国功臣英布,后两代是刘邦长子刘长和儿子刘安。刘安主持编著了《淮南子》,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内容涉及许多领域,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吸取了“老庄”、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积爱成福、积怨则祸”便出自此书。
图片
     八公山就位于淮南市郊,山下为淮北大平原,盛产五谷尤以大豆为主,用大豆磨成豆浆是当地主要饮食之一,美味可口,洁白细腻,为豆腐的发明提供了天然的物质条件。刘安在炼丹的时候,豆浆洒在了炼丹用的石膏上,或者说不慎将石膏卤水落入豆汁中,豆浆便凝成了豆腐。淮南至今流传一句歇后语:“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刘安。”后来经过不断改造,成为味美养生的食品,被后人推崇。
    卤水豆腐(浆豆腐),是用结晶氯化镁水溶液点制的;石膏豆腐是用硫酸钙化成石膏水点制的。前者口感绵韧较硬,有豆香味,白中偏黄,质地较粗,俗称“老豆腐”或北豆腐;后者较软,口感细嫩光滑,豆香味较淡,色泽洁白,俗你“嫩豆腐”或南豆腐。

图片

     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被誉为植物肉,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不受季节限制,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有:“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并亲手制作豆腐,“东坡豆腐”流传至今。豆腐皮包子是《红楼梦》里的一道美食,在武汉叫豆油衣 ,北方叫豆腐衣。
     赞美豆腐的诗歌中,尤其喜欢明代苏雪溪的《豆腐诗》:
     传统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记得瞿秋白先生临终前《多余的话》中最后一句曾深情地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是怀着如此的依依不舍离开人世的!

图片

      现代作家中,有许多人写过豆腐的文章,最好的是汪曾祺的《豆腐》,可谓别具一格,独步文坛。文中写到了北豆腐、南豆腐、豆腐干、豆腐片、豆腐皮、臭豆腐、霉豆腐、豆腐乳、豆腐脑、五香麻婆豆腐等等,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洋洋洒洒四千余字,“好看、有趣、雅致、有学问”,洋溢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情趣又有掌故,当然,融入他情感最深的是他家乡高邮的豆腐,他曾多次写过。他说:“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的生活将会失去一大块”。他喜欢吃、喜欢做、喜欢以豆腐招待客人,他调制的豆腐,皆留其本色、发其本香、存其本味,使人齿颊生津,别有“食”趣。

图片

     豆腐在民间有很多歇后语和谚语,说明豆腐的影响,比如: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夜里寻思千条路,早起还要卖豆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油炸臭豆腐,要的就是这个味,等等。博山也有:一物降一物,车伙降豆腐;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咸菜拌豆腐、有盐(言)在先等等。

图片

     在博山美食中,豆腐是不可或缺的素食,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常饭菜中离不开豆腐,如:素水饺、素蒸饱、素火烧、大白菜炖豆腐、竹笋烩豆腐、海米烧豆腐、煎炸豆腐、酱豆腐、红豆腐、咸豆腐、鸡刨豆腐、各种凉拌豆腐、五香豆腐干、韭花蘸豆腐、肥肠炖豆腐,酥锅要放豆腐,烩菜要有豆腐,就是一碗酸糊涂里也少不了豆腐。宴席菜中:豆腐箱、豆腐角、布袋豆腐、素春卷、卤制豆腐、花椒豆腐、红烧豆腐、豆腐丸子、麻辣豆腐……,煎炸烹炒腌炖熬煮无所不能,无不擅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博山菜让豆腐出尽了风头,做出了花样,荤素搭配,营养互补,堂而皇之登上了大雅之堂。

图片

     阅尽人间五味后,唯有豆腐在心头。如果没有豆腐,中华饮食会缺少许多味道与色彩,百姓的日子要失去很多生机和生意,和尚念不成经、道士修不成仙,许多作家的文章也将少了内容和色彩,人的智商与体质也会大打折扣。豆腐的发现发明,对农耕文明的中国人是一项了不起的贡献,豆腐也用百变的姿态来回报中国人对它的厚爱,这仿佛是豆腐的“使命”。
    回想三姐每次回到博山家里,总是想吃博山豆腐、吃一碗豆腐脑,她说北京的豆腐不好吃,没有博山豆腐的醇厚和豆香味。还有博山的菜煎饼与油粉,其中都少不了豆腐。离开博山的人,都会想起博山豆腐给他们留下的美好印象。

图片

     母亲生前牙不好,喜欢吃酱油蘸豆腐,滴上一点香油,到了晚年更爱吃,要知道,娘的口味是会大大影响孩子的,到如今我有时还会来上一块酱油蘸豆腐,省时又营养。唉,永远忘不了儿时娘给我吃蘸豆腐的情景!
    豆腐,“都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