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之食水豆腐

 鸢尾花的图书馆 2022-10-10 发布于河北

我有很多兴趣,如今大浪淘沙,只剩下俩——看电影和吃。博爱的吃货,应该是个兼容并包的人,看到什么喜欢什么。但实际上,资深吃货都不博爱,他们会有强劲的味觉识别码,对一些自出生起就接受的食物,会有天然的感情。

之前写文介绍过老家的羊汤,有朋友指出,实在接受不了羊汤,你能不能写写水豆腐。

水豆腐也是老家的名小吃,只不过对于这种寡淡的食材,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各有理由。喜欢吃豆腐的人,除了好色之徒外,大都是索求简朴、清心寡欲的人物。因为食材简单,豆腐做出来只有淡淡的豆香,并无其他浓郁的味道,很难招人待见。喜欢重口味的人们,对这种清清白白的东西,难以提起兴致。


关于豆腐的起源,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之说流传最广。据说刘安发明豆腐,其实也是无意的。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刘安好道,一直琢磨怎么就能长生不老,他不惜重金招纳数千方术之士,在今天的八公山上谈仙论道,著书炼丹,他们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没有炼成,倒是豆汁和石膏、盐起了化学反应,形成鲜嫩绵滑的东东,而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有人大着胆子尝了一些,美味可口。刘安听说后,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他们给这种东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菽乳,后来改称“豆腐”。从此,豆腐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刘安也就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了。

元代吴瑞在《日本用草》一书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这个说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另外,现代出土的汉墓遗址,墓中的画像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证明了这个观点也是站得住脚的。

刘安发明豆腐后,八公山周围的村镇都开始做豆腐,不但自己吃还卖给慕名来的外地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豆腐红遍全国,走向世界。说起这段历史,唐代大和尚鉴真不得不提。天宝12年(公元754年),鉴真东渡日本,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带到那里。据说,现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到了宋代和明代,豆腐变得“雅”起来,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期间,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陆游在自编《渭南文集》中有豆腐菜的烹调。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有一段康熙帝和豆腐的记载。当时,康熙南巡苏州,赐给大臣的礼物按惯例应该是金玉奇玩什么的,谁知破例赐了一道豆腐家常菜。


关于豆腐起源的这种说法,我一直觉得神奇之至。在科学尚不昌明的汉代,这些炼丹术士们是如何将豆浆、石膏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弄到一起的。还偶然间让这两种东西生发出神奇的化学反应,造就豆腐这种神奇美食。更有甚者,北方做豆腐,点化之用的原料竟然是卤水。又是哪一位高人,闲来无事把这种剧毒之物跟豆浆混在了一起,再起神奇之变呢?想及古人们为了吃绞尽脑汁、舍身忘死的精神,作为当代吃货,真是常常汗颜。

有关豆腐品质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水。在外地的同乡都认为,外地豆腐的不足,一方面是石膏作为转化剂不如卤水,另外一个是水不行。

那年在承德市里打车,出租车司机知道我是县里来的,说起我们的口音问题,他认为我们的舌头比较硬,“估计跟水硬有关系。”这个猜测不知道是不是科学,但是我们当地的水质比较硬确实实情。因为后来有亲戚想开发本地的山泉水,经过科学鉴定,本地水内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确实比较高。


但是这样的水质却赋予了豆腐别样的灵魂。用我们本地都山这个地方的水,作出来的豆腐尤其可口。水里的微量成分和豆浆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不得而知。

老家的水豆腐,最早把黄豆泡发上半日,用石磨磨成浆,过包去渣,柴锅煮熟。烧开之后,豆浆可以加糖现喝,香气浓郁。豆浆加热后表面可以形成几张豆皮,挑起来晾凉,又是一道美味。此时关键的一步,是加入适量的卤水搅拌,这需要多年的经验来把握。

豆腐转化的神奇之处就在一瞬间。随着卤水的加入和缓慢的搅拌,豆浆开始发生奇妙的转变,从液态逐渐变成固态。再短时间加热,就可以盛出来做水豆腐来吃。把这些渐渐成型的水豆腐再入包压制再成型,就成了市场上卖的成块的豆腐。

水豆腐的配搭,是本地大葱、香菜和辣椒做成的小料,再加一碗小米饭。这些都是寡淡味道的极致。水豆腐清淡却润滑,小米饭口感干燥却细密,加上一点盐酱点缀,又一次生发出神奇的转化。

山野美味,无出其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