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结构和手一样复杂,但是内容却不多。重点是在行走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在下一章学习。 在一个步行周期中都可以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支撑相又可以分为5个时期:足跟触地期、全足底触地期、支撑相中期、足跟离地期、足趾离地期。 摆动相分为:摆动相早、中、晚期。 骨骼学 1、胫骨和腓骨远端有两个骨性突起为内外髁,是副韧带的近端附着点。 2、足部的骨骼包括三组骨头:跗骨、跖骨、趾骨。 其中跗骨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以及内侧、中间、外侧楔骨。 这些骨头组成的关节有 距小腿关节(胫骨、腓骨、距骨) 锯下关节(距骨、跟骨) 跗横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 跗跖关节(三块楔骨、骰骨、5块跖骨) 跖趾关节(跖骨头、趾骨) 趾骨间关节(近端趾骨凸面、远端趾骨凹面) 踝和足的运动学 背伸0-20度,跖屈0~60度,内翻0~25度,外翻0~12度,内收和外展(在水平面沿垂直轴的旋转)。 不过最多的还是一种复合的多平面运动,旋前和旋后。 旋前包括足的外翻+外展+背伸。 旋后包括足的内翻+内收+趾屈。 比较重要的三个关节 距小腿关节、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 1.距小腿关节,通常称为踝关节。这种关节类似隼牟结构,可以使距骨在矩形的胫骨、腓骨中紧密贴合。 它只有一个自由度即背伸和跖屈。 距小腿关节完全背伸时,大都发生在步态中的支撑相末期,此时背伸的大多数侧副韧带和所有趾屈肌都处于拉伸位置,这时最稳定。 最不稳定的是完全屈曲时,大部分韧带和跖屈肌变得松弛,此时的隼牟结构也会松开,因此穿高跟鞋走路踝关节扭伤风险就大了许多。 2.距下关节,由距骨下表面与跟骨上表面的小关节组成。 它可以使足和小腿在冠状面和水平面运动。包括内翻和内收、外翻和外展的两个组合。 站立在水平地面时,小腿和距骨与跟骨力学对线正常。 而在不平坦的地面时,比如踩到石头,这时为了保证小腿和整个躯干站直,那么根骨就会旋转。 如果小腿和躯干向内侧急停时,跟骨固定在地面上,那么距骨和小腿会向内侧运动,也就是距下关节的内翻。 3.跗横关节,由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构成。 它的运动可以旋前(外翻+外展+背伸)、旋后(内翻+内收+跖屈) 跗横关节将中足和后足分开。 在步行的支撑相早期,足弓通常会略微降低,此时的距下关节略微外翻,内翻肌的离心收缩可以控制足弓缓慢可控的下降,这也是足弓的减震原理。 在支撑下末期,足部准备登高,足弓上提,这时的距下关节略微内翻,内在肌和外在肌强烈收缩,使足成更加稳定和坚硬的结构。 4.足部远端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 神经支配 胫神经支配:腓肠肌、比目鱼肌、趾肌、胫骨后肌、跖长屈肌、拇长屈肌。 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足母(读mu)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1、前侧间隙肌,有四块肌肉分别是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足母(读mu)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 4块肌肉受腓深神经支配,主要功能是足背伸。 在摆动期,背伸肌收缩脚抬高离开地面。 支撑向早期,足跟触地到足底抵触地之间,背伸肌离心收缩使足可以缓慢着地。 2、外侧间隙肌,有两块肌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他们是主要的足部趾屈肌和外展肌。 所有的跖屈肌收缩以推动身体向前和向上。 当人们踮脚站立时,内翻肌和外翻肌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3、后侧间隙肌。 浅层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趾肌。 深层包括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他们由腓神经支配,主要产生跖屈的动作。 当在奔跑跳跃时,这些爆发性的动作由腓肠肌完成,当腓肠肌收缩产生跖屈时,同时膝关节伸展,因而牵伸到腓肠肌,使肌肉产生有效的能力最大化。 在提踵(颠脚)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第二杠杆原理,支点是脚尖,中间是人体的重力,最外侧是腓肠肌收缩的力量。 这时的腓肠肌收缩的力量仅需人体重力的1/3左右,不过抬离地面的距离只有肌肉收缩距离的1/3。 在足部固定时,比目鱼肌收缩使小腿后移,闭链跖屈,使膝盖伸直。 4、足内在肌 足背侧有两个内在肌:趾短伸肌、骨间背侧肌。 足底侧分为4层,足底筋膜在最外层。 第1层是趾短屈肌、占肌、小趾展肌;第2层是跖方肌、蚓状肌;第3层是收肌、短屈肌、小趾屈肌;第4层是骨间背侧肌、骨间足底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