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感其惠——明代治水能臣陈瑄故事

 涛儿—taoer 2022-11-15 发布于辽宁

  中国古代,对于贤臣、能臣,官方大多以著书、立传,将之事迹彪炳史册,留作后人怀念。而民间,则通过为其建立庙宇、祠堂,日夜祭祀,供奉香火,表达对贤臣、能臣的崇敬。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古代能够著书、立传的贤臣、能臣很多,但是做到“民感其惠”,立祠而祭,却少有其人。明代漕运总兵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瑄就是这样的一位。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明代军事将领、水利专家。作为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的“老臣”,陈瑄更为后世所称道的,是其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兵官,“凡所规画,精密宏远,举无遗策”(《明史.陈瑄传》),督理漕运30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大运河,为明清漕运制度确立留下的丰功伟绩。

  总督漕运成绩斐然

陈瑄的父亲陈闻早年参加元末义军起义,以义军千户身份归降明太祖朱元璋,官至都指挥同知。作为陈闻长子,陈瑄长期跟随父亲身边,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甚至当父亲犯事即将戍边辽阳时,陈瑄以伏阙请代方式,使得朱元璋专门下诏,原谅了陈闻,并官复原职。之后,陈瑄以中书身份跟随蓝玉,参加了征讨南番、越嶲(读GUI)等战争,为明初西南边境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29岁的陈瑄从征贾哈剌,从小道出奇兵,过雅砻江,搭浮桥接大军,并旋令拆除,以破釜沉舟之势,连战连捷,最终因军功升任四川都指挥同知,官居从二品。

  由于陈瑄年少建功,且熟知水利工程之事,很快为委以重任。永乐元年(1403年),陈瑄被任命为漕运总兵官,总督海上漕运。任职后,陈瑄当年便从海上向北京、辽东运输粮食49万石,为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元残余势力,巩固北方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认为当时的直沽(现在的天津)一带属于海运商泊往来之要冲,应该设立专门的卫所,全面加强防御,先后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个专门的卫所,并安排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共同筑城浚池,建立天津卫城。在担任漕运总兵官期间,陈瑄不仅主持修建了天津卫(黄福后因事连坐被罢),还在当时的嘉定县青浦(今上海高桥)距海3里处堆土造山,修建了宝山堠(灯塔),“昼则举烟,夜则明火”,帮助引导海运船舶,并为郑和船队进出长江提供指引,得到了朱棣称赞,亲撰《永乐烽堠御碑》以记之。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在会通河全面通航后,下令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并正式任命陈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督,为一品勋爵,总督天下漕运。陈瑄先后建造适合内河行使的漕船2000多艘,使得南北漕运由岁输200万石,提高到了500万石,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南北经济的发展。

  改革弊端为民请命 

  由于陈瑄深谙漕运,懂得治水,明成祖朱棣之后,陈瑄又先后经历了洪熙、宣德两朝,并继续得到明仁宗和宣宗的重用,多次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称赞。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即位,任命陈瑄署理漕运诸事,驻节淮安,一并管辖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四府及和、滁、徐三州。陈瑄在治水、督漕同时,对民间疾苦甚为关心。明仁宗即位当年,陈瑄“上疏陈七事”——重国本、择贤能、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走漕运。皇帝刚刚即位,身为臣子没有上表敬贺表,反而以上疏形式,要求天子勤于政事,不仅显示出陈瑄在漕运管理、水工建设等方面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其公忠体国、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明仁宗朱高炽看后,以“瑄言皆当”御批,并下诏奖勉,世袭平江伯。

  仁宗去世后,宣宗即位,陈瑄督漕如故。宣德六年(1431年),已经67岁的陈瑄再次上疏,要求改革漕运弊端,减轻百姓负担。当时的明代漕运,主要采取征发徭役,民运为主,江南的百姓接到朝廷命令后,要自行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再由朝廷分配粮食给卫所军队,往返常常一年,不仅耗费民力,还耽误了江南农时。陈瑄在上疏中提出,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卫所士兵,每年驾空船到淮安领粮,建议让江南百姓直接将粮食交到所在地区卫所,减少不必要舟车劳顿,并依据路程给付百姓路费。陈瑄的建议,不仅减少了江南百姓的徭役,还使得粮食可以最快到达南方军队手中,得到了宣宗皇帝的肯定,自此明代漕运由民运改为兑运。

  民感其惠立祠而祭

  陈瑄主持漕运三十年,修建了大量的水利防洪工程,有效防止了水患的发生。永乐九年(1411年),因海啸盐城至南通海门段130里海堤被损毁,陈瑄率领40万士兵修堤18000余丈,保护了当地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陈瑄漕督期间,漕运衙门一直驻节淮安。当时的淮安地区,因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扒开黄河阻挡金兵南进,导致第一次黄河夺淮入海,淮阴、洪泽一大片地区一度沦为泽国或“黄泛区”。黄河夺淮后,黄河占用了部分淮河旧道,黄泛区过去后,水位下降,河床抬高,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江南漕运船到淮安清口后,因水浅上不来,必须走陆运靠人工拉船翻过河坝,经淮河过清河(现在的淮安市清江浦),过程及其复杂,耗资巨大。陈瑄针对这一问题,广泛听取当地故老建议,利用了自己早年随父在四川任职整修都江堰经历,仿造都江堰形态,在清口修建了一个障碍——葫芦墩,并自淮安城西侧管家湖起,开凿20里河渠,名为清江浦,将洪湖水引入淮河,并在原来汉代捍淮堤基础上,沿湖修建了新的堤坝(即早期的洪泽湖大堤),创造地提出“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之策。陈瑄通过修建堤坝、过水闸,将淮河水的75%流向清河,冲刷淤沙,25%流向运河渠,保证运河的供水,最终使得漕船可以直达运河,省时省力,减少了大量的河工,也由此奠定了明清治理运河的治水方略,并为后人留下了成为现今世界文化遗产的洪泽湖大堤。

  宣德八年(1433年),陈瑄以69岁高龄,带病在淮安一带勘察水利,并最终死在了督漕30年的任上。宣宗听闻后,专门停朝一日,为陈瑄举行了国葬,并追封其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陈瑄去世后,清河当地士绅百姓,因陈瑄督漕有功,浚河有德于民,终“民感其惠”,于清河县(现在的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浦东水神之榜立陈瑄祠(当时称为恭襄祠),塑像崇奉。而陈瑄在上海修筑宝山堠的宝山地区民众,也应感念其功绩,在其去世后,在上海浦东高桥镇建立一座高大的城隍庙,将陈瑄作为神明一样供奉,日夜祭祀。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二次南巡,将明代另一位治河能臣潘继训与陈瑄并祀,最终形成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的当地著名景点——陈潘二公祠。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因为治河被官方、民间共同祭祀的官员,陈瑄督漕数十年,身为高官却没有一点官架,生活简朴、清廉自守,最终倒在了自己奋斗一生的岗位。正是陈瑄勤于政事,为民生计,才会在身后,民感其惠,立祠而祭,香火不绝。清代名臣张廷玉以“陈瑄治河通河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予以高度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