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河南文苑 2022-11-16 发布于河南

他率领的曾是一支无敌于海上的舰队,在那个年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舰船在其面前都会相形见绌。1405年冬,郑和第一次下洋,首至占城(今越南),自旧港取西北,路过满剌加(马来亚古国,都城为今马六甲)向西到苏门答腊,入印度洋,经翠兰屿、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返航。

  此后,郑和和他率领的船队又连续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等六次航海,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绕过好望角,进人大西洋西南海域;向南船队到达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甚至澳大利亚沿海岛屿。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的棉织品,阿拉伯的奢侈品,东南亚的香料,沿着海洋的季风飘散到各地,强化了那条辽远而通畅的海上丝绸之路。
  第七次远航则是在8年以后。因永乐皇帝去世,仁宗朱高炽登基,诏令停止出洋,1422至1430年间,郑和及其将士守备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当年“万方玉帛风云会,一统山河日月明”的盛况,才又派郑和出使西洋。这时郑和已是花甲之年了,且有病在身,但大海的召唤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富有吸引力,仍然强打精神,点起昔日旧将扬帆出海。

此次出航,与其说是继往开来,不如说更像是对往事的纪念。1433年(宣德八年),船队尚在归途中,郑和不幸身染重病,逝于南印度古里国。按风俗,船不载死人。一个盛夏的黄昏,全体船员将士整齐列队,满面悲哀低声饮泣,跟随郑和多年的副将王景弘跪在灵柩前,轻轻地剪下他的一缕头发,一层层包好,说声:“郑统领安息吧,我们带你的灵魂回家了……”

随着一阵悲凉的鼓号,为大明王朝带来荣誉的郑和,永远留在了异国土地上。他的部下们带着他的头发与衣物回国了,而出海远航的宏大事业竟也随着他的离去烟消云散。不久,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于是,当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太仓刘家港后,便长久地停泊下来,在江南那片温润的港湾里慢慢腐烂……

从此,收起的远航巨帆再也没有张开过。

我们曾无限接近于成为世界的海上强国,并有可能将伟大的文明传播四方。然而,明帝国的海洋事业却在达到辉煌的顶峰后突然消失了,如同一滴水珠被烈日蒸发一般,消失得是那么迅速与彻底,仿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农村集团,“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建立在黄土文明上古老帝国依然是内向和自负的,尽管出现了空前强大的舰队并七下西洋,但明王朝的重点显然并不在于探索海洋、开疆拓土上面。重农抑商的传统与“厚往薄来”的原则使得郑和船队的“贸易”完全不同于西方,而更类似于一种“馈赠”或是“恩赐”。

比之西方航海探险家们的“丰功伟绩”,郑和们出洋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1489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签订协议:我们在国家支持下去寻找新大陆,找到之后,土地归女王所有,而财宝归船员所有。女王欣然应诺。

于是,哥伦布们以海盗般的精神和干劲,驾驭着落后于郑和舰队的船只,与风浪搏斗,与土著厮杀,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开辟了地理大发现的年代。如同资本社会的原始积累一样,充满了欺骗、残暴、杀戮和掠夺,其中霸占关岛一例就十分典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哥伦布的船队驶到西北太平洋海面上,突遇台风大浪,将他们乘坐的船只打得七零八落。哥伦布抱着一块破船板随洋流漂荡,不知喝了多少海水之后,最终被海浪冲打得不省人事。

初升的太阳冲破云雾的阻拦,照亮了海天。太平洋上一个小岛的几个土著居民,在海滩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哥伦布。他们凭借天生的善良与淳朴,把他抬到自己的茅屋里,细心养护,将他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哥伦布清醒了,嘴唇颤动,喃喃感谢:“我的上帝啊!没有你们,我早就葬身大海了。谢谢、谢谢……”

土著似乎听懂了他的意思,打着手势说:“没什么,现在你安全了,好好歇息一下吧。”

确实,他身体损害太大了,需要静心调养一段时日,再者孤悬海外的小岛,与世隔绝,没有什么往来的船只,哥伦布只好在岛上住了下来,安心养伤。这样他一直住了大半年时间,直到在土人精心的调养下,身体彻底康复了,恰巧遇到另一艘探险的欧洲船,他便搭船返回了西班牙。

面见女王,哥伦布大谈特谈发现了太平洋小岛的功绩,并将其献给女王殿下,而丝毫不提土著人对他的抢救与帮助。过了不久,他便带着皇家海军重返这个小岛,堂而皇之的宣布:“我是这里的主人,谁若不从,格杀勿论。”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奋起反抗,招致血腥地屠杀。一番刀光剑影之后,哥伦布为西班牙又争得了一块领土。这个小岛就是今天的关岛。

若干年后,新兴的另一个海洋大国---美利坚合众国,与老牌殖民者西班牙发生了争夺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战争”,关岛易手,落入了美国之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成为关岛的新主人。直到日本战败,美国重又收回关岛,建设成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海空军事基地。

反观郑和船队的作为,就不能不令人唏嘘了。帝国慷慨给赐,宴乐劳之,万邦来朝,只是皇家的娱乐。这样的外交和贸易自然无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郑和的远航在给帝国带来巨大满足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库的空虚。

无独有偶,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欧洲老牌航海国家,从新大陆得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这些财富却只是用来添加皇室和贵族的奢侈品,却没有投入到再生产中,因此这两“牙”也不得不衰落下去。而英吉利、法兰西等新兴海洋强国,甚至东亚的日本,几乎都是用上述方式和法则攫取海外利益,日渐从海洋上崛起了!


  事实证明:如若没有开拓的精神,即使打通了新航路,抑或航行至前所未有的地区也未必有多大用处。当帝国财政再也无力维持船队以及航行庞大的开销时,远航的终止和船队的消失也就成了必然。
  郑和去后20年,成化皇帝当朝的时候,有人又动了出洋的念头,但查阅有关资料时才发现,皇家文库中有关郑和航海的档案已不翼而飞。据说是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一火焚之,因为他愤慨远航劳民伤财。然而,他却忘记了子孙后代还是要面对海洋的……
  郑和船队停驶了,明王朝“片板不许入海”的政策却愈加严苛:从“禁滨海人民私通海外诸国”到“禁民入海捕鱼”。明、清两代的海禁绵延了400年之久。他们故步自封,闭关锁国,认为天朝上国物产甚丰,根本用不着与外夷交往。他们在遗忘郑和的同时,也失落了一种蔚蓝色的海洋文明……
  直到公元1904年,近代中国被西洋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力求变法而不得的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才提请国人重新记起这位“海上民族英雄”。

他说:“西方现代化历史的起点上,有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这是自豪,然而还有悲愤:“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等人之绩,能使全世界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
  自豪可以鼓国人志气。如研究者指出,梁任公“眼看祖国被列强瓜分,国弱民穷,乃以郑和航海事迹和造船业处于当时世界最先进地位为题材,著为专文,意图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从而悲愤地提出了令人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西方能够将远航进行到底?

多少年以后,当西方人以商人加海盗式的航海改变了世界、创造出现代文明时,衰落败亡的中国又想起那已被遗忘的辉煌。然而,不能不令人痛惜的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尽管曾经涌现出戚继光和郑成功那样海防抗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却也是局限于家门口并未走向“深蓝”。

失去海洋的民族,也将失去家园……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代序)|李炳银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序 章:人类的极地探索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