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崔学鸿: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美文云中飞 2022-11-16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全文长 2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图片

有家长认为,自己不懂教育,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否则要老师干什么?尽管现代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在促进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以及在家风和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特殊作用,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为孩子健康发展和民族繁荣昌盛打下坚实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的教育。孩子婴幼儿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会为他今后的整个人生打下基础,正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因此,中国人向来重视“童蒙养正”。

1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这个时期不仅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养成习惯、陶冶气质、修养品德、锻炼意志的最有利时期。孩子与父母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孩子出生之后即接受自然而然的家庭教育,父母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能对婴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

2 家庭教育的关键性

家庭教育的关键性在于孩子的学前发展具有很多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关键期,又称为敏感期。

例如,婴幼儿期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从乳儿期模仿发音,到婴儿期掌握词汇,再到幼儿期口语表达迅速发展,在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6岁前基本掌握口语,这是自然赋予幼儿的语言敏感期。

除了语言敏感期,还有一系列敏感期都处于学前教育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感官敏感期(0—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动作敏感期(0—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书写敏感期(3.5—4.5岁)

阅读敏感期(4.5—5.5岁)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孩子习惯的培养也有关键期,孩子发展的这些关键期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某个发展关键期,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 家庭教育的持续性

家庭教育的持续性体现在时间连续效果持续两个方面。

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和社会教育的随机性相比较,家庭教育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之前,几乎全部的时间都在家;上幼儿园及上学之后,家庭可谓孩子接受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的沃土;上了大学,家庭教育依然是孩子成长成人的重要支撑。无论过去的书信还是现在的电话、微信,无不是家庭教育的持续延伸。可以说,家长是子女的终身老师。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即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同样重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加上父母与孩子的血缘亲情关系,家庭教育往往最直接、最真诚、最能形成心灵沟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最为牢固,可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对孩子产生持久、长期、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利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1 家庭教育内容丰富且独特

家庭教育在时间上是一种终身教育,在内容上又是一种全方位教育,涉及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抚养关系缔结的天然情感纽带,孩子与父母形成了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就十分独特,其他教育无法取代。家庭教育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自然随意上,与具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伴就要做到平等,不能总是端着父母的架子,不妨成为一个“大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营造轻松愉悦、自然而然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陪孩子一起聊天、游戏、阅读、旅游、健身、劳动,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教育,切不可借口工作忙碌或疲于应酬而忽视冷淡了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身边的“留守儿童”。

2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属

几乎所有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关注孩子将来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了绝大多数父母关注的焦点甚至是全部。这是家长对家庭教育内容和作用的片面认识,是“重智轻德”“唯分数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持这种认识的父母不可能全面完成家庭教育的丰富内容,难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和延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能成为学校老师的助教。尤其是校长和老师回到家中,也应该回归孩子父母的角色。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教育的指导要避免家庭教育学校化,要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尊重“家长主体”,坚持“儿童为本”,既强调家校合作,又维护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自身优势,促进孩子主动、活泼、全面发展。

3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相互替代

社会教育虽然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但无处不在,随时发生,它的丰富性、广阔性、多样性、多变性、层次性、深刻性、复杂性、生动性远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比。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尽管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辅助和补充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有特点,功能上各有优势,相互不可替代,但可以协同共育,创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促进孩子和谐全面发展。

因此,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五育”并举,使学生的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要求家庭充分发挥“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社会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统筹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特别是红色教育资源、劳动教育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创造有力条件,更好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社会和互联网是一个大熔炉,家长要在鼓励支持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提醒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政府要积极支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图片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