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 岁即面临失业,那深耕一个领域有何意义?

 少加点班 2022-11-16 发布于广东
据说,当前职场的基本矛盾是“产业升级需要深耕一领域的高级人才”与“江湖上盛传35岁失业”的冲突。
因此,有人问“那深耕一个领域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考虑到多数人尚未有过「深耕某一领域」的经验,因此,我想先上一幅「深耕一个领域」的解剖图,看了之后,你大可自行判断深耕有没有意义。

下面,我以「写作」为例,谈一谈「深耕写作」大概需要经历些什么。

选择「写作」,是考虑到这是较亲民的技能,便于理解。

首先是入门级能力。
这一级别的“通关标准”就一句话:能用文字将所思所见「准确」描述
听上去挺简单,打个字,谁不会?
实则不然。
文字是线性语言,你得一行行的写,读者一行行看;但人类认知是并发的,是“印象”式,就像看一幅画,你并不会从头到尾一个像素块一个像素块的看,你只是瞄一眼,留下个印象。
所以「准确描述」并不易。
我们很多人都体验过“有些事或道理其实懂,但不知如何描述”,又或者内心大受震撼,但却只会用“我靠、握草”等表达,就是功力不到家的表现。
像是不少高考满分作文,实际上是不过关的——比如大量引用复杂的哲学观点。写的人不懂,评卷的人不懂,却能拿高分,这就很荒唐。
那写作要具备入门级能力,需要付出哪些?
首先需积累足够的词汇、用语规则,然后是能理清思维——把脑海中并发的、多元的信息“结构化”,然后快速转译成线性文本。
大体上,实践过几年写作——学生时的也算,但要言而有物的那种,可具备入门素质。
入门级写作,只是对作者提出要求——准确描述,但如果你要突破入门,进入中级写作水平,那就需要从读者视角提出要求。

下面,咱重点观察下,从入门到中级的「深耕」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中级写作,也就是具备职业写作素养——换句话说,你写的东西已具备商业价值——这是中级与入门的分水岭
有商业价值的文章,其关键要素就是具备「读者视角」。
你在开始践行读者视角的写作时,会很快意识到,与入门写作的关键技能相比,中级写作的思维活动似乎是完全反过来的:
入门级要求的是精准,是「以你为主」,而中级是「以读者为主」,你需要代入、需要“扮演”(cosplay)读者。读者的知识背景怎样,在意什么,容易接受什么?
好不容易get到读者感觉后,你又要马上切换回作者视角输出。输出一阵后又要切换回读者视角——思维在两者间反复切换
你会感到自虐狂上身,就像钓鱼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嗅一嗅鱼饵香不香,鱼钩吞上去咬的紧不紧……精神分裂是中级写作者的起步要求。读者看的越不费力,作者背后的付出就越大。
如果你正尝试从入门级突破到中级,你会感到拗口生疏,不知如何落笔——与之前行云流水的写作体验形成鲜明反差——这是一种退步的体验越努力越退步的感觉。
这一阶段需磨炼多久?因人而异。
首先,必备的基础知识——必要的社会心理、现实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如果你本就具备较高的同理心,想象力丰富,擅于“角色扮演”(思想实验),这一阶段过渡的就比较快,一年半载。反之,三五年也正常不过。
顺带一提,像是很多“爆火文章”,实际上不是作者水平高,而是他的立场、状态恰好与读者一致,所以他的“意识流写作”就容易煽情到位,一点就燃。但这不代表他具备读者视角的写作。
检验中级写作能力的标准是——切换到不同领域,你的作品是否都能让读者阅读起来畅快自如
那好不容易跨过这一阶段,就完事了么?
这种程度的水平,商业价值有了,但充其量不过是种“工具文”
没有人格——谁写的都半斤八两;
缺乏美感——目标导向的痕迹太扎眼;
鲜有思想——这个后面再说。

这就是中级与高级的区别,前者不配留名,后者可以在作品完成后从容的拿出印章往文章上一盖——XXX所作,潜台词是,独一无二。

直到高级阶段,可谓之“作家”
此时,如果还有人用“全文X千字,阅读时长X分钟”来衡量你的文章,那是一种侮辱。
这一阶段的作者,文章已经具有“一看再看”的价值——或是情感上的乐而不淫,或是启示上的多元变幻,或是思想上的耐人寻味。
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被说服”,或者感觉是在接收功利的信息,而是感受到“阅读之美”,阅读完后又能潜移默化的被“升华”。
中级突破到高级,又需要深耕哪些?
咱回顾下,从入门到中级,是从自我视角的「精准描述」训练到能灵活「切换视角」,从读者视角,以问题导向写作。
但到了高级阶段,你又该回到“原点”——你得把大脑当做熔炉,投入“向外的思考”与“向内的观察”,加以“知识的火候”烘烤,同时出炉前,你不仅需要回归意识流的行云流水,还得捎上读者一程,读者意识融入其中,不显山不露水。
这里面最难的地方是,你要将原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很强的写作,改进成“从现象到现象”的开放式写作
前者就像考卷,给定问题,你去找答案;后者是把你丢到一片混沌中,别说问题了,他甚至不告诉你这是在考试,你是混吃等死,还是自行“建构问题”、摸索出路那都是你的事。顺带一提,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这一转变训练的过程,就像蒙上眼睛射击,你根本不知道落笔点在哪,不知该如何思考主题,更别提如何组织文字了。
这也将是你深耕写作领域时,生平第一次彻底的质疑自己,你开始怀疑自己缺乏天赋,会弃笔堕落,绝大部分人也就止步于此了。
中级水平及以下的能力,还有一个标准的路径供你借鉴,只要依样画葫芦努力,就可以了。
高级水平需要强烈的「创造意识」——我是指,连努力的路径都得是自己去“原创”与琢磨
这一训练过程,少数的几个共性是:
对海量优秀作品的赏析,你得去揣摩哪些作品境界高,哪些境界低,好在哪,差在哪;
学习一些“看似与写作无关”的非实用技能

以及,最重要的——反复探索陌生的写作模式并迭代。

但除此之外该如何改进,都得你自己去揣摩了——你就算打肿脸充胖子也得相信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的训练

比如,有些作家会选择“带着脚镣跳舞”,像是运动员一样主动做各种限制来写作;

有些作家选择翻译训练,将母语翻译成外语,再将外语翻译成母语;

有些作家则是去训练其他艺术能力,美术、音乐,另有些作家从改造写作流程入手;

还有些人,比如我,会训练自己“陌生化”视角去看世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看——我揣摩的训练方式也是结合自己的特征来的——我本擅长严谨的逻辑分析,所以需要活化思维。

当然,以上所有训练方式很可能都需要逐一组合、尝试、改善……
这一过程需付出多大心血可自行想象。
否定自我、内心崩溃是家常便饭,在鸡血与放弃的轮回间,绞尽脑汁的努力却常常看不到进步,那才真要命
至此,我简述了一番「深耕写作」意味着什么。

顺带一提,这整个过程中我略过了知识性学习(大量通读、精读阅读优秀同行的作品等)的描述,因为这些付出相比上述开放性学习的难度实在不值一提。

那么「深耕其他领域」是什么体验?

可以确定的是,在任何成熟的领域,从入门到精通都需要经历大同小异的付出:反复切换视角、开放式的创造性探索、无数的努力并退步才勉强获得一丢丢的进展……

如果你没体验过上述心路历程,你就不配说自己“深耕”过

那么,你觉得「35岁失业」风险还会让「深耕」变得毫无意义么?

显然,从我深耕写作的自虐之旅中,咱可以对「深耕一个领域」达成共识:

深耕,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恰好相反:它不是“向内看”,而是“向外看,往内收”。

检验一个人是否「深耕」的标准是:

你有没感到自己无论是知识、心智还是人格都反复历经凤凰涅槃——
建构与解构、自信与茫然、狂喜与痛苦——
据我所知,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
如上述深耕写作之路所见,从入门到中级,从中级到高级,从高级到顶级,你每跨过一个阶梯,你就甩掉了指数级的同行,最终剩下的要么是偏执狂要么是自虐狂
反过来,现实中更多的人不过是把熟悉当熟练,把运气当才华,把庸碌当努力。十年如一日做一个流水线上最靓的仔,然后管这个叫「深耕一个领域」,很抱歉,别怪厂家优化你,它不过是替换掉一个生锈的螺丝钉而已。
这就是全部的真相:
如果一个人真的勇于深耕一个领域,哪怕他暂时呆在一个天花板低的新兴行业中,那么深耕本就需要的“向外看”,会很快让他意识到当下严峻的战略失误,然后调整方向。
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天花板很高),最终被市场淘汰的绝大部分也不过是“大龄螺丝钉”。
我刚工作那会,拿着一套方案修修补补就能应付绝大部分工作,甚至到今天都还能应付,如果我把那种状态持续到今天还管这叫「深耕」,那是自欺欺人:
逃避涅槃重生的痛苦并不丢人——这是多数人的选择,但请不要拿“35岁失业”、拿“产业升级失败”做借口,更没必要去讥讽、去拉拽那些选择涅槃之路的少数人。
有些人安于舒适,有些人想以短暂的一生去挑战生命的极限。无非都是一种选择,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有些特殊的成熟行业在特殊时期遭遇重创,但事实上对该领域的真正行家并没有造成分毫打击,他们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众多狭义的界限,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有些飞鸟你注定关不住,它们的羽翼实在耀眼

本期话题

你「深耕」过么?还在坚持还是放弃,还是暂时缺乏开始的勇气?欢迎右下角「写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