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代中国轻兵器(机枪篇六)

 金华303 2022-11-16 发布于山东

日本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

重量:10.2千克

长度:1,100毫米

枪管长度:443毫米

子弹:6.5×50mm有坂子弹

口径:6.5毫米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500发/分钟(理论射速)、120发/分钟(实际射速)

枪口初速:730米/秒

供弹方式:30发弹斗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1920年代战间期开始配发的轻机枪,亦称“11年式轻机枪”,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在日俄战争,日军以惨重的代价理解机关枪对步兵的威胁,尤以在攻击前进与冲锋时制造的杀伤圈足以封锁当时所有步兵战术;日本很快地便引进自制机枪,虽然日军希望有一种机枪可以伴随步兵前进支援火力,但1910年代以前的机枪体积仍无法单人携行。从1908年起,日军便长期投入开发手持机枪,主要枪机结构则效仿霍奇克斯机关枪设计;1908年时尝试让三八式重机枪小型化、1915-1916试图将三年式重机枪轻量化,成品称轻量型机枪(重11千克)、1918年,日本开发出等同三年式重机枪的原型轻机枪、1919年以前年的研究成果继续精进轻量化成8千克的枪支、1920年,设计使用旋转弹舱的甲号轻机枪、1921年,十一年式的原型乙号轻机枪诞生,经过南部麒次郎继续改良后,成品于1922年通过验收开始量产。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气动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使用双脚架,与其它日本步兵手持枪械相同可插上刺刀作为近战锐器运用。

十一年式轻机枪最为独特的特征是使用弹斗供弹原理,在1920年代各国机枪主流进弹设计不外乎弹夹、弹带、弹链、保弹板等单独供弹方式,十一年式机枪为了和步枪共用供弹后勤规格设计了称为“压弹机”(装填架)的弹斗。在栓动式枪机步枪时代,步枪弹舱是利用桥夹固定子弹;十一年式的开放式弹斗可以容纳6个三八式步枪配备的5发装桥夹(30发),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打完后桥夹自压弹机底部排除,叠在上面弹夹会因重力下降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因为使用弹斗设计,步兵只要携带一种规格的子弹就可以在两种枪支上互通,日军当时设计的着眼点主要在此,类似的架构在意大利Fiat–Revelli Modello 1914机枪上已首先使用。

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造成抛壳不畅(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抛壳更不畅,甚至涂润滑油也无济于事)。理论上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繁琐,实际射速不能达到理论中的每分钟500发。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人机工程恶劣、对气象环境变化敏感、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时会偏向等缺点。它的最大优点是精度高,90米上射出的30发子弹的八成都集中在30毫米边长的范围内。

该枪也被改成7.7毫米口径后供飞机安装为固定或枪架机枪使用,共有两或三种不同的机枪被称为八九式机枪,十一式的改型就是其中一种。一种改型方案是双联后用于放在枪架上向后射击,它们有更大的四方形弹仓。还有一种改型是固定安装向机头方向的用弹盘供弹的单联机枪,目前尚不清楚后一种是叫八九式,十一式还是另起了型号。

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之后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但是由于日本持续扩军的原因因此十一式轻机枪并未就此退役,而是转用于各扩编师团以及各地伪军;除了日本以及其附庸政权以外,中华民国的奉天军械厂以及山西兵工厂由于抗战前的亲日立场因此也自行仿制十一年式轻机枪配备部队,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装备的十一式轻机枪也曾被各地敌后游击队缴获大量使用(例如:八路军和新四军),但正规军早已缴解回库,只有在1945年决号作战动员时才从军火库内供应给动员单位操作。

日军的操作经验中,对排除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故障已经是写入步兵操典内从连长到射手都要熟习的重大问题。压弹机为开放式结构,无法隔绝沙尘污物入侵枪机,原厂虽然声称让子弹涂油可以改善枪机顺畅,但是润滑油本身也是容易沾黏沙尘的介质,结果是更多杂质干扰枪机运作。同时,枪机因生产工艺问题无法完整负荷6.5毫米步枪弹的膛压,如果使用反倒会使射击不顺,日本陆军为此制造6.5毫米减装弹,补给时还会在弹药盒外打上G的印记特别注记避免混用。且压弹机并没有阻止弹药跳脱的安全设计,在机枪射手作战时,一旦装满弹药的桥夹飞出触发底火,极其容易误杀友军;因此机枪排排长在下令射击姿势和前进时,需特别确定作战环境状态。

因为十一年式轻机枪具有太多问题,从军校、测考单位、实战单位从未给过十一年式轻机枪正面评价,而是在教范中多度修订战术要领及故障排除的各种问题;当1931年日军对下一代轻机枪进行概念探讨时,直接决定以弹夹进弹排除其它选项,显而易见这把机枪为日军基层带来的麻烦远大过枪械工程师的巧思。

九六式轻机枪

重量:9千克

长度:1,070毫米

枪管长度:550毫米

子弹:6.5×50毫米有坂子弹

枪机:气动式、开膛待击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500发/分钟

枪口初速:735米/秒

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九六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

从日俄战争攻坚战役时遭受机枪痛击起,日本引进各式机枪一直未曾间断,日军得到的战斗经验使他们更加确信了机关枪可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功能;1922年日本帝国陆军开始配发给步兵班可由单兵携行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该武器设计与菲亚特M1914中型机枪类似,均由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为基本衍生。日本的轻机枪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在满州国与华北地区的后续战役中陆续取得前线的战斗检验,然而十一式设计上的开放式供弹斜面容易使沙土与污垢进入枪身,而且由于设计上不良的空间容忍度,使其在泥泞或脏乱的环境下容易卡弹。这使日军出现了要取代它们的呼声。

陆军的小仓兵工厂测试了自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掳获的一些捷克斯洛伐克制ZB26式轻机枪机枪样本,并且(在借用了一些设计特色后)在1936年发布了命名为九六式的新型轻机枪,在1945年至1949的印尼独立战争中此枪也被采用。

九六式轻机枪由于在建造上采用了以法国制的哈奇开斯轻机枪为基础的气冷式、气动式设计,几乎可说与十一式轻机枪相同。虽然较强大的7.7×58mm有坂子弹已被采纳并开始送往前线使用,但九六式轻机枪仍与十一式轻机枪一样,采用三八式步枪的6.5×50毫米有坂子弹。

与十一式最大的差异在于装在上方,容纳30发子弹的曲型可卸式盒状弹匣。这设计些许增加了可靠性,也减轻了此枪的重量。其拥有侧翼的枪管也可快速替换,以避免过热。九六式拥有刀锋状前准星以及叶片状后准星,上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风向修正。在枪的右侧可安装一支有10度角视野的2.5倍放大望远瞄准镜。

九六式有着装在下的折叠式双脚架,也可在枪管下的气动装置接上标准的步兵刺刀。此枪只能全自动射击,不过也可经由短暂地扣动扳机而发射单发。

虽然如此,枪械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并没设法解决枪机与枪管之间的大小容忍度问题,导致此枪经常因使用后的弹壳卡在膛室中而故障。为了确保(理论上)可靠的填弹,南部只好以装在弹匣装填器中的油泵为子弹上油。实际操作上,往往因为上了油的子弹容易黏上沙尘,反而使问题恶化[6]。这特色以及它本身带有的问题在九九式轻机枪问世后获得解决。

九六式在1936年开始被广泛使用。原本是要以其取代较旧的十一式,不过由于当时十一式已有大量生产,因此这两种武器直到战争结束仍都有使用。九六式被认定为既耐用又可靠,不过由于使用的6.5毫米子弹缺乏穿透掩护体的能力,在1937年后即以使用较大的7.7毫米子弹的九九式轻机枪作为辅助。

九九式轻机枪

重量:11.4千克

长度:1181毫米

枪管长度:550毫米

子弹:7.7×58毫米有坂弹

枪机:气动式、开膛待击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500发/分钟

枪口初速:715米/秒

有效射程:2,000米

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瞄具:机械瞄具

九九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一种轻机枪。

比十一式轻机枪更为先进的九六式轻机枪在1936年开始服役,并很快的证实它是能够为前进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的灵活武器。十一式与九六式皆与三八式步兵步枪相同,使用6.5×50毫米子弹。这么一个系统的优势在于任何步兵班上的成员都能够提供弹药给这轻机枪使用;不过,由于日本军方正在以使用较大的7.7毫米子弹的九九式步枪取代三八式步枪,出现了开发配合这较大的口径的九六式轻机枪新版本的必要。

九九式的设计基本上与九六式轻机枪相同,并可共用一些零件。不过,它取消了油泵,并拥有较好的抛壳机制,使其可靠度超越以往的轻机枪。早期版本在枪托处有一支单脚架,以及可旋上枪口触螺纹的避火罩。装在顶端的弯曲盒状可卸式弹匣可容纳30发子弹,而有侧翼的枪管可快速更换以避免过热。

九九式有刀锋型前准星与叶片型后准星,并有200到1500米的刻度以及风偏调整。枪的右侧可接上一支2.5倍、十度视野的望远瞄准镜。这些瞄准镜往往配发给单位中枪法最好的军人,使这些机枪有时被当作狙击步枪使用。一只标准的步兵刺刀可被接在枪管下的气动机制上,不过由于此枪相当重,而且刀锋在装上枪口时往往被避火罩挡住,在战场上这项功能被证实为不实际。[4]据兵器工业档案,此外兵工署在战后要求捷克式改进时就提出了要改成99式的直立表尺,此外99式还有个当时很先进的功能,弹匣能提供余量显示。[

九九式于1939年开始服役,但由于许多前线部队仍继续使用6.5毫米口径的三八式步枪,而且十一式与九六式都已大量生产,所以九九式与这两种较旧的一同使用。这三种武器持续被使用直到战争结束为止。

军方为伞兵限量生产了一种九九式衍生型。它拥有可卸式枪托以及向前折起的手枪式握把。要收起时,枪管与枪托自枪身拆下、手枪式握把与双脚架折起,而整组部件装入收纳袋。

明治三十八年式气冷式重机枪(哈奇开斯M1897仿制型,野鸡脖子)

重量:55.5千克(连三脚架)

长度:1,448毫米

子弹:6.5x58mm有坂弹

口径:6.5毫米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50—600发/分钟

枪口初速:450米/秒

有效射程:2000米

供弹方式:30发保弹板

三八式重机枪是日本于1909年列装的气冷式重机枪。由南部麒次郎少佐设计,重点改进1902年日军采用的保式重机枪在日俄战争中出现的弊病。

由南部麒次郎少佐设计于明治38年。这把枪是风冷机枪,安装在三脚架上并可以操作。口径6.5毫米,全长1448毫米,枪重28千克,三脚架重量21.672千克。全总重量为55.5千克。使用30发保弹板供弹。一般发射速度为每分钟450发,熟练的机枪手可达600发。

在1909年11月(明治42年)的射击测试中,三八式重机枪的枪管寿命为10,000发或更少。投产后取代了保式重机枪和霍奇克斯M1897重机枪自1902年以来的现役地位。

曾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意志帝国的青岛战役 (1914年仿制的三年式重机枪未投入一战) ,而一战结束后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重机枪逐渐被三年式重机枪与九二式重机枪取代,转为预备役。

公元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发现了其投入战争的保式重机枪有诸多缺点,便做了以下的重点改进:

一、添加了一个油箱以将润滑油施加到壳体上。这有利于壳体的抽出,油脂的润滑有利于扳机部分的操作。

二、药室后部的形状已得到改善。改进了将战斗部滑入室内的部件,以确保可靠的装载。

三、提取器和圆筒的结构增强。

四、改进安全装置,加强结构。

五、采用无需拉动扳机即可连续击发的装置。

虽然南部麒次郎少佐改进了上述缺陷,依然有以下问题存在:

一、枪管更换不易。

二、闩子为固定式,维修较困难。

三、由于击发器是与活塞相连的,因此很容易突破击发器,其本身也很容易损坏。

四、将弹板插入枪中需要一些技巧。

五、由于齿轮是在子弹发送机构中使用的,因此有时弹板在装填时子弹会弹起。

六、为了改变三脚架的形状,必须先架高起来,且需要多人的协助。

后来的三年式重机枪获得了以上的改良。

大正三年式气冷式重机枪(哈奇开斯M1914仿制型,野鸡脖子)

重量:55千克

长度:1198mm

枪管长度:737 mm

子弹:6.5×50mm有坂、7×57mm毛瑟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00—450发/分钟

枪口初速:740米/秒

最大射程:4km

供弹方式:30发保弹板

瞄具:机械瞄具

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以法国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作蓝本研发的气冷式重机枪,设计师是南部麒次郎,日本陆军从在台湾的作战经验中认为马克沁机枪不可靠而霍奇克斯机枪却很可靠,于是仿制。其名称来它开始装备的年份大正三年(1914年),三年式曾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初期的主力重机枪,中国东北三省的兵工厂也曾仿制并称为十三式重机枪。

三年式的枪身和枪管布满如同风冷式发动机的散热片,它沿用了法国霍奇克斯重机枪的供弹设计,以30发装保弹板供弹,此种供弹方式的效率比使用弹链和弹匣为低尤其射速不能太快,当它开火时的枪声是咯咯地叫,因此被国军称为鸡脖子而美军称为啄木鸟,而其为了顺利完成上弹和退弹壳,三年式有油刷为子弹加上润滑油,它另一个缺点是发射的三八式步枪弹威力不足,故它之后被九二式重机枪取代,三年式和九二式两者很相似,衹是九二式改为发射威力较大的九二式子弹。

九二式气冷式重机枪(野鸡脖子)

重量:55.3千克(连三脚架)

长度:1,156毫米

枪管长度:721毫米

子弹:7.7×58毫米有坂弹

口径:7.7毫米

枪机:气动式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400—450发/分钟

枪口初速:800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供弹方式:30发保弹板

瞄具:机械瞄具、光学瞄准镜

92式重机枪为日本陆军在1930年代改良三年式重机枪开发的重机枪,口径从6.5mm改为7.7mm,改用92式7.7毫米子弹。另外将握把从框式改为折叠式,将扳机从扣动式改为压铁式。盟军士兵因为其特殊的联发间隔声响取其外号称啄木鸟。中国军人则是认为它的连发时射击噪音像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因此称其为鸡脖子。

日本陆军在一战前开始配赋国产化的三年式重机枪,这挺机枪的最大有效射程约2千米,单纯就营级作战与人员杀伤角度来说已经足够,然而一战中茁壮的航空武力让重机枪负担了前线单位的对空任务,6.5 x 50毫米子弹对木头与金属混合结构的破坏力即显得不足,当时战斗机的主流枪械口径是7毫米以上,强化重机枪火力势在必行。

在规划火力提升的同时,日本陆军航空队也配赋新的空用机枪,分别是仿造英国维克斯机枪的八九式固定机枪与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改良的八九式旋回机枪,两种机枪经过日本陆军的评估之后发现都不太适合直接转换为陆上使用,最后决定与采用与空用机枪相同规格的子弹,枪体则由现有的三年式重机枪设计改膛放大,在1932年开始研发,1933年完成测试,定名为九二式重机枪。陆军对它的日文称呼是九二式重机关枪,海军陆战队则称为九二式重机枪。

由于设计上只是对现有机枪实施改造,因此第一批换装的九二式机枪也是直接拿现役的三年式重机枪改造而成,1933年改造了816挺机枪后,1934年才开始正式量产第一批157挺新造枪,到停产为止共生产了45,000挺,单价为2175日元。

为了九二式机枪的远程射击与对空射击,日本开发光学瞄准镜与高射用瞄准具配赋给九二式运用,包括有九三式眼镜照准具、九四式眼镜照准具、九六式眼镜照准具,主要量产以九六式为主,量产由日本陆军东京第一兵工厂与日本光学公司负责。

比起三年式重机枪或是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的重量又往上增幅至27千克,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枪机与枪管,当时日本陆军并没有改良钢材以承受较高威力子弹的耗损,而用增厚管壁的方式处理并且增加了散热片,枪身本体的重量中有近6成是散热片的重量;相比于同时代空冷式机枪来说九二式可说是超重量级装备。

日本陆军的专业重机枪支援火力编制采取四个重机枪班(编制下士官1员、士兵10员、马2匹)搭配一个弹药班(编制下士官1员、士兵10员、马8匹),一个重机枪班配有一挺重机枪,而这种4 1的编制组成重机枪排,3个重机枪排成为重机枪连,一个日本陆军步兵营会下辖一个重机枪连。除了支援火力编组外,一般的日本步兵排也会额外配赋一挺重机枪。

日本重机枪排的设计特色在编制人数比起其它国家相对较多,尤其是驮马数量。重机枪班下有4名弹药兵,每个人要背负重22千克的甲弹药箱,弹药箱里装有540发机枪弹,一个机枪班基本会配赋2,160发子弹;而弹药班的马匹驮运的乙弹药箱则是一箱750发弹药,可载运32箱,共2万4千发子弹,平均一挺重机枪在作战初期便配赋近万发子弹,在续战力上占有优势。但这样的优势是建立在一战式思维下采取固定阵地布署架设火网的运用思想,战间期各国的步兵战术开始改革,二战时纳粹德国将原本配备给步兵连的重机枪逐渐转换为通用机枪,并将机枪下放分配给步兵班强化基层火力密度,庞大的人力编制让日本的机枪单位不适合直接为基础用兵单位提供火力援护,而是采取阵地方式布署,作战弹性上较为不足。

九二式另一个显著的缺点是枪管,空冷式机枪在持续射击时的枪管冷却向来是工程师的重要课题,但是九二式因为设计较早,没有快拆枪管,拆换枪管需要专业工具协助,相当耗时,不利持续火力发挥。

虽然在机枪班编制中有预备枪管,也有编制士兵携带,但是携带的道具箱重达20千克,作战时携带不便,大部分部队会将道具箱与预备枪管放置在后方阵地,待战斗告一段落时才整检,而让士兵携带其它装备作战。

日本投降后,九二式重机枪被其它国家继续使用,在亚洲战场中直到越战期间仍有该武器的运用纪录。在日本重新军备时,美国曾经考虑过移交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作为编制武器之一,但最后是移拨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九三式防空机枪

枪长:1.67米

枪管长:1米

枪重:37.5千克

口径:13.2毫米

子弹:13.2x96毫米

子弹初速:800米/秒

子弹射速:450发/分钟

作用方式:气动式

供弹方式:30发装弹匣

'霍'式九三式防空机枪是日本帝国海军的防空用重机枪,它是法国霍奇克斯M1929重机枪的仿制品,发射法式13.2×96毫米重机枪子弹,当中包括普通弹,燃烧弹和穿甲弹,此种子弹后来也用于机载的三式重机枪,不过因此却出现双胞胎,因为日本帝国陆军也有另一种称为九二式防空机枪也同样是法国霍奇克斯防空机枪的仿制品,即同一种武器日本人却仿制了两次。M1929式机枪于昭和5年(1930年)1月在伊良湖试验场进行了射程1,500米以下的平射射表和高射射表制定射击,结果令人满意。

九三式防空机枪是采用气动式操作的风冷式重机枪,枪管有坑纹去帮助散热,弹匣为30发装并从枪身上方插入,九三式防空机枪大多用于日本海军的军舰上作为防空武器或射击装甲目标。

意大利

菲亚特M1926水冷式重机枪

重量:空枪:16.5千克

长度:1,250毫米

子弹:.303英式步枪子弹(8毫米菲亚特)

口径:7.92毫米

枪管:1根,线膛

枪机:延迟反冲式枪机

发射模式:全自动

射速:720发/分钟

枪口初速:745米/秒

供弹方式:弹链

瞄具:机械瞄具

SAFAT M192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军队所使用的中型机枪,发射.303英寸(英语:.303 British)(7.7毫米;意大利称:8毫米菲亚特)口径英式步枪子弹版本。

菲亚特汽车(意大利都灵自动车制造厂)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工业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是意大利主要的陆基和航空机枪供应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由雷维利所设计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6年,菲亚特成立了专门致力于机枪的子公司,即都灵武器工厂有限公司(Societa Anonima Fabrica Armi Torino),通常被缩写而称为S.A.F.A.T,即SAFAT。

S.A.F.A.T所生产的第一款航空机枪是M1928,为M1926的放大版,采用弹链供弹并且提高了射速。但是,它的主要变化是采用了8毫米菲亚特弹药,而非意大利常用的M1891 6.5毫米弹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所谓的“8毫米菲亚特”(8mm FIAT)命名实际上是对.303英式弹的花哨变称。两款弹种完全可以互换使用。

M1928装设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某些双翼战斗机以上。事实证明,这款机枪并不可靠,因为有时弹壳会破裂然后残留在膛室中,并且难以与射击断续器同步,因而被性能更优良的布雷达SAFAT设计所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