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十五 基础第十二讲讲义

 月牙儿s 2022-11-16 发布于山西

​今天三个内容,权做近体诗韵知识的补充吧。

一是一些比较常见常闻的诗韵术语,前面谈过的就不重复了;

二是如何选韵; 

三是最最基本的汉语音韵常识

第一:诗韵常用术语 

诗词创作必须重视艺术性,其中之一就是“韵律” 

一首诗能不能朗朗上口,必须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

当然对初学者不应该作这方面的要求。 

不过我认为咱们这里的初学者,完全可以在学好格律基本知识的同时,开心接触音韵这方面比较高级的东东,这里强调大家多看正版的唐诗鉴赏,多读多记有名的唐诗。。。特别是一些自己有感应的好句子

这个比执意去仿什么十二法,五十六法百法之流,或者过分强调所谓章法套路的方式,个人认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龙文鞭影,一天听几个故事,多美!

下面罗列的几个术语,请大家细心体会 

1,叶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 

另外,还表示这里是押韵的地方(韵脚)

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 

明朝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 

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亦称和诗。咱们诗词爱好者之间你来我往,一唱一和就是。 

和诗也就是唱和,用韵有三种:

第一种是不用对方的原韵或原韵脚。

第二种是步韵(次韵),第三种叫依韵(也叫和韵)。

第一种,毛泽东的《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柳诗用寒韵,毛诗用阳韵,郭诗用肴、萧、毫韵,毛诗用灰韵。 

这个就说明唱和不一定要和韵。

另外两种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此和韵不是那个依韵和韵的概念哈,大家注意了。

3,次韵,又称“步韵”。

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也就是说必须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如毛泽东《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原作韵脚为"天"、"跹"、"园"、"阗"、"前",和作也用同样的字依次作韵脚。 

按照同样的顺序

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

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次韵难,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标志,则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通达,好比血脉横亘,句联意断。

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有人说步韵比自己选韵轻松些,至少可以不去考虑几个韵字,现在纠正下偏颇观点。

4,依韵,又称“和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

第一种情形:可以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第二种情形:也可以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如对方用东韵,和作也用东韵,可以全部不用对方韵脚字,也可以部分用,部分不用。

如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毛诗的韵脚是"边"、"旋"、"天"、"烟"、"田";朱诗的韵脚是"边"、"旋"、"天"、"巅"、"前"。韵脚有两个字不同,但都属先韵。 

和韵的三种类型就介绍到这

最后再介绍一下用韵与叠韵

5,用韵

这里必须郑重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现在网络上甚至有些教科书,把用韵的本来面目篡改了,

说什么用韵,是用其韵字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也就是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字为韵,不按次序来成诗就算用韵。非也!

我估计这个“用韵”的本来含义,在不久的将来,也将被通俗异化,这可能是没办法的事,但我这里必须将“用韵”的本来面目还原于大家。 

刚才说了,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字为韵,不按次序来成诗,叫什么来着,依韵,或者叫和韵,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依韵比步韵(次韵)限制小些。

那么用韵究竟是什么呢?

下面是大家最关心的

所谓"用韵",就是套用古人某首诗的韵脚作诗,实际上等于步韵和古人的诗。 

步韵和古人的诗---就是用韵的本来面目 

如聂绀弩1946年讽刺国民党政府滥猎熊猫赠送美国,写了首《吊熊猫》:"尤物人间何处寻,汶川四境柏森森。可怜弱土藏殊色,竟有强邻慕好音。万里和番天下计,一身报国女儿心。专机未发香先泯,顿使洋奴泪满襟。"这首诗的韵脚全部套用杜甫《蜀相》一诗。

大家也可以经常用用韵哈,相较步韵依韵,这个用韵我最推崇,又背了古诗又起点高。对咱们学诗有好处,是个有益的比较管用的学诗游戏。而步韵依韵在增加相互友谊方面则优势明显。 

如果步自己诗作的原韵写诗,也可,这个叫什么呢? 

6,叠韵

凡赋诗重用自己前诗之韵,即称为叠韵。指赋诗重用前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作诗,雅不喜迭韵、和韵及用古人韵。”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余复叠韵酬之。” 

就是说,如果步自己诗的原韵写诗,叫作"叠韵";

如果连叠几次,就称为"再叠"、"三叠"等。大家先记住这个定义 

关于叠韵,还得多说几句。

又说:"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字相同。

大家了解就行哈

又有:两个字或几个字的韵母相同称为“曡韵”。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双声迭韵字代本字例》:“《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国’,《史记·宋微子世家》作'天笃下灾亡殷国’。笃者,厚也。言厚降灾咎以亡 殷 国也。'笃’与'毒’,'亡’与'荒’,皆曡韵。” 

再有: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

如,

你我分别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下面来看第二个方面---选韵。

这个选韵,如何选韵,其实质就是指“诗词中抒情与用韵的关系”

不同的韵,有不同的表现力

比如麻 a,ia,ua  适宜表现盼望的感情 ,因为盼望的感情发声气多声放,口腔积极敞开,气息力求畅达。 

o,e,uo 适宜表现恐惧的感情,因为恐惧的情感发声气提声凝,口腔象冰封,气息象倒流。 等等。。。。先提醒一句,这些东东仅供参考,不一定都是规则,绝非教条

韵母的发声和那一种情感状态下人的发声相似,就适宜表现哪种情感。

因此,某种情感有时并不只是用某一韵去押韵就适合表现,有时可能两种韵以上。 

有人把韵母分成响亮级,柔和级和细微级。 

洪亮级:发花、江阳、言前、人辰、中东; 

柔和级:怀来辙、波梭辙、遥条辙、尤求辙; 

细微级:灰堆辙、乜斜辙、衣欺辙、姑苏辙。 

从理论上讲,洪亮级相当于大调式,具有较明朗的色彩; 

柔和级以及细微级相当于小调式,具 有较柔和的色彩,而细微级色彩更加灰暗。 

薛生明在《诗词与写作》中说:“韵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来决定韵脚的响度级别。

注意了!

一般来说表达激昂、雄壮感情的作品最好选用宏亮级。 

如毛主席的《长征》一诗中选用了宏亮级的“寒”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读起来感情奔放,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

表达颂扬、赞美和抒发感情题材的作品,最好选用柔和级。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就选取了柔和级的“尤求”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读起来让人感到优雅、恬适、清新可喜和心旷神怡。

表达悲苦、深沉感情的作品最好选用细微级。如李白的《忆秦娥》一词,就选用了细微级的“皆”韵:“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读起来让人感到在西风残照里凭吊历史的悲凉之声,分外深沉、悲痛、哀婉和凄凉。 

能理解到这层,说明大家诗心大增。

对于选韵,不多说了,总的来看,要灵活,要以生活为参照。这些也不是绝对的 。

第三个内容:

最基本最最难的东西---汉语音韵,也是学诗最最大的老虎。

提及这个事情,主要是希望大家到了一定的水平,必须补好这一课。这个音韵对写出好诗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称为是“绝学”

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这个也是我在好多诗词群经常提到的问题 。

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 

青青子佩〔bu 〕,悠悠我思〔si?〕。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 

“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t?i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

这个者字,古楚语读”打“

咱们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 

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再如,刚才说到的选韵,哪些字宏亮呀,哪些字不响呀什么的,什么开口音呀闭口音呀,都与这个莫大关系。

真正学好了掌握好了这个,你就知道自己现在到底五音全不全,你就能很好的懂得运用,你就能写出朗朗上口的诗作来,甚至有机会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品来。

下面发一些有关韵母的图片,大家下去细细品味吧!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

作业:步韵李白峨眉山月歌,韵脚不变,立意自由选择。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