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云晓: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是生活教育(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11-17 发布于山东

孙云晓,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主要教育著作有《习惯养成有方法》《解放孩子》《习惯决定孩子一生》《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孩子,你有无限可能》等。已上线音频课程《孙云晓36堂家庭教育通识课》《孙云晓:9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48集)。

近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公布与正式实施之后,人们对于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可是,对于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采访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

孙先生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家庭教育固然可喜,但同时也令人担忧,比如有的家庭教育更多是父母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知识,尤其是参加名目繁多的辅导班,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现在的不少家庭教育异化成了“第二课堂”,弥漫着烟火气的生活味,已经离孩子们越来越远。

孙先生说,学科知识的“主战场”在学校,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是生活教育。这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事实,只是很多人未予关注而已。

家务劳动

既然是家庭生活,就少不了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务劳动是家庭生活教育的必修课。然而,现在孩子主动做家务劳动者不但不多,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做这些似乎与其学习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而且还有更“爱”孩子之甚者,担心劳动会累着和苦着孩子,即使孩子想干,也多会被父母叫停。

孙先生认为,父母让孩子从小热爱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孝敬父母的爱心和承担家庭任务的责任感。所以,父母要充分发挥家庭生活教育的优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激发孩子对劳动的热情,鼓励孩子自觉参与、掌握家庭生活中的几项劳动技能,并进行具体的训练,长期坚持以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于生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拥有劳动习惯的孩子,此后不管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多能走向成功的殿堂。

孙先生说自己自幼在青岛海边长大,很小的时候,父母不但让他做很多家务劳动,还要他参加田里的劳动,比如赶海挖蛤蜊,上地里搜索是否还有农民遗留下来的花生和地瓜等,都成了当年儿童时期孙先生常做之事。当时他并没有感到苦不堪言,认为生活本该如此,而且很多当时的劳动场景,迄今还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就是在生活中,孙先生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并由此养成了热爱劳动和勤俭节约的品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挑三拣四,全然不知这些衣食来之不易,亦少由此而感恩父母。父母呢,也觉得孩子拥有这种享受的“特权”是天经地义,甚至是在尽心尽力爱孩子。结果呢,却在不知不觉中害了孩子。

孙先生谈到2020年疫情以来某些出国留学的孩子,因当地疫情严重迫不得已而长期居家。小时候跟着父母学会做饭者,便重操小时候的“旧业”,生活得无忧无虑。可是,在家庭中从来没有做过饭的孩子,有时叫外卖也相当困难,就只能坐立不安、饥肠辘辘地“徒有羡鱼情”了。

孙先生与妻子从小都在父母的引领下,养成了热爱家务劳动的习惯,并且又以身作则地影响到他们的女儿。

上海疫情期间,由于饭店关门、外卖不送,有的人就有了生存危机,孙先生的女儿一家居住在上海,女儿不但把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与丈夫一起担任了志愿者,协助在上海的外籍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和女儿住在同一座楼上的一位外籍人员,却因从不自己做饭,储备食物不足,出现了生存危机。女儿一方面为之送去自己的高压锅,一方面教会这个留学生如何蒸米饭,又和邻居们一起支援他各类食物,才让他免受了饥饿之苦甚至是生死之忧。

孙先生认为,不管你如何才华横溢,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有时也会出现问题。他提到天才少年魏永康,两岁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时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不过,他的母亲只是让孩子专心读书学习,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等,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全部包揽下来,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母亲在他读高中时还要亲自给他喂饭。就读湘潭大学时,母亲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让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已经在中科院读了三年研究生的儿子,却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也许有人说,孙先生以上所谈只是个案而已。可是,大家是不是想过,很多没有过家庭劳务经历的孩子,尽管有些在成人之后表现并非不尽人意,可是,其负面影响必然折射在其人格、性格、言行等各个方面。而那些从小常做家务劳动者,且多能有超越一般的良好表现。多年前,孙先生曾经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并且将其与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与教育做对比,结果发现,特别显著的差异之一就是劳动,杰出青年童年时经常做家务的占81.08%,而青年死刑犯童年时90%游手好闲。孙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实践这个环节,品德教育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只有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够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