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节趣

 鲸鱼腹 2022-11-17 发布于广东

  我的乡下是沙溪,旧底,孩子们过年总有许多应节的玩意,比如“喊丁财”,比如“开门大吉”。那时几乎每户都有一巴掌大小的家藏木印,刻着吉利喜庆的图案文字,最多写的是“开门大吉”四字,过年前,孩子们取将出来打上墨,用裁好的红纸,细细印上一二百张,待到除夕夜里,揣了浆糊、纸帖,便兴冲冲出门,村里逐家逐户门面上贴去。好了,一夜炮竹喧嚣,次日醒来,只见家家门面上都被贴满了一张张的“开门大吉”,图案各色各样,蔚为壮观,与门上的春联、地下的炮竹纸屑相映,一片红红火火,喜庆洋洋。

  接下来,好容易盼到大年初二。大人们早上起来,开门到阶前站定,外面早已围了一圈孩子,个个举着木印,吱吱渣渣。逐个在门上找出自己贴的“开门大吉”来,一本正经的用手中的木印靠上前去比划印证。大人笑眯眯的看着,取出早就备好的钱币,通常是两分钱一贴,派发孩子,于是欢声雷动,转而又到下一家去讨喜,讨与被讨总归是乐呵呵。

只是这些童趣如今已经慢慢寂然了,虽然还有,但总归是稀稀疏疏,囫囵贴在白瓷条砖墙面上,夹杂着通下水道的卡片和江湖郎中的招贴,使人怅然。我本想拍几张照,但最后还是算了。

沙溪还是留有好些庙宇、祠堂、牌坊、青砖老房子可拍,但我一直认为这里的民风民俗会比建筑有意思得多,她在中山小小的市域里,也是卓立独行的一方水土。比如说方言,就明显不是广府语系,带了许多的外来元素,包括闽南,甚至英语,其中一个例子是沙溪人叫“番茄”为“都吗打”(tomato),但沙溪人若要说广府话,又天生的都能说得很流利。 

  

  沙溪的乡土食品除了中山各处常有的煎堆、油角、芦篼粽、炒米饼和各式糕点外,还有特色的金钱圈、三稔包,还有现在很少见着的菱角仔,就是熟练的用筷子把和好的米粉,小团小团的夹到煮着的糖水里头,下了水绽开了的米粉就象一只只小小的菱角儿,称为冰花菱角,看着十分好看,吃着十分爽滑,完全是以手艺见长。另外白切鸡、焖洋鸭、五香扣肉、牛肉粥、蚬仔粥都是响誉全邑的。 

  沙溪的人情一向很好。那时每逢哪家有港澳金山客回乡探亲,带回的饼干糖果,肯定是用个托盘盛上一大把,打发个孩子,逐家逐户的给邻里派一些,与人分享。最妙是小时看电视,在街上逛,听到哪家有电视声音,即管可以走进去,登堂入室,顺着声音甚至还上楼,施施然,看电视!其实根本都不认识,但也从来没给人撵过,屋主以下蹲着几个陌生小孩齐齐看,是常景。 

  我最佩服是沙溪的妇女,印象中都是非常的能干,勤劳无比,担水、烧柴、挑粪、洗衣、侍侯公婆、收拾孩子,一刻也不停,忙上忙下,还能做出各种糕点美食。沙溪的服装有点名气,这也有传统,很小的时候,就见着几乎家家都有一榻绣架,女孩子们当户做着针绣、珠绣,都是厂外的加工,领回来闲时做,挣几个钱补贴家计。 

  中山的村名因之地理原因,一般多以“窖、涌、围、顷、沙…”等为名,但沙溪的众村名却又卓尔不凡,我只举几个就知晓了:虎逊、圣狮、象角、龙瑞、岚霞、云汉、敦陶、乐群、元亨里、申明亭…,这些都是我认知里最好的地名!

  2004-0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