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健中:学习《争座位帖》的一些思考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1-17 发布于河南

2022年11月16日《书法报》第44期10版

责编:金日发  邮箱:sfbs006@163.com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图片

伟哉鲁公·颜真卿书法大家谈

颜真卿生平及主要作品

图片

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朱关田

颜真卿书法流派在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朱天曙

黄君谈颜真卿与宋代书法人格化审美建构 ■本报记者金日发

《大唐中兴颂》的书法美学与盛唐精神 ■鄢福初

郁屈瑰奇 别有异趣——颜真卿《送刘太冲序》艺术风格刍议 ■林 峰

论颜真卿书风对元明书法的影响 ■叶鹏飞

圆寰、方正及忠烈之臣的宏大叙事——颜真卿书法在清代的演绎 ■胡传海

明代后期“书品人品”品评标准的变化与对颜真卿评价的转向 ■方 波

闲话颜真卿书法的接受与被接受 ■蔡显良

学习《争座位帖》的一些思考 ■马健中

...待续...

学习《争座位帖》的一些思考

■马健中

  在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本硕书法课堂上,我经常强调一个观点:无论临帖还是创作,无论是静态书体还是动态书体,下笔要做到“六有”,即“有识”“有势”“有笔”“有气”“有力”“有韵”。是否具备此“六有”,是衡量书学思想及其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有识”。是指对取法对象要有一个全面通透的理解。这里主要强调其中的一点,我暂且把它称为“借尸还魂”。法帖一般分为墨迹和拓本(含刻帖)两类。墨迹如“真人”,拓本似“遗像”。面对不同的法帖文本,我们的参悟方法与应对策略是不一样的。墨迹真实生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真切察觉到它的本来面目,同时还能感受到它的神态与情感变化,甚至表情和温度。而拓本经过雕刻传拓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的初心原意有了不少差别。所以,当面对《争座位帖》这样的拓本刻帖,我们不能被传统书论中所谓的“金石气”“篆籀气”扰惑所害,以致减灭原本自然书写所应具有的生动笔触。换言之,也就是要悟得该帖原有的真实面目,继而再来研析其笔法。否则,仅在皮相上煞费苦心,描来画去到头来一定会写得很“假”。这种“假”是徒有其形,无丝毫生命体征的,说它是僵尸骷髅也不过分,更不用说神采了。因此,必须借鉴学习颜真卿行书墨迹,如《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还可以上溯到《古诗四帖》《鸭头丸帖》等,从中获取法意。
  二、“有势”。这里的“势”不是指气势,而是指点画落笔之前的起势和随机生发的笔势关系。尤其是行草书,这种“势”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在行草书中,笔势决定字势与形态的生成。同时,它还存在于点画书写前的“蓄势”和因“势”转换出的“势”。若不识“势”,写出的字如积薪架屋,无有生气,如此便是死字。
  三、“有笔”。即得笔法,是指在“识势”后,能将笔势关系诠释并传达出来。同时,能依据该帖的风格特征合理周详地自然书写。
  《争座位帖》原是墨迹,传有七纸,至宋时归安师文,安氏将之刊刻于石,即“稿本刻帖”,于是,问题就来了,原有的方笔经刀刻则变圆了,尖笔也被钝化,笔势转换中的侧意被隐缩。这样一来,锐利的锋颖少了,展示给我们的大多是由绞转回归平动的笔触带来的中实圆深。当然,这并不是说《争座位帖》没有“锋芒”,其实它有,我们完全可以细心察觉到该帖“锋芒”是随处可见的。如“国”“鲁”“射”“定”“襄”“郡”“郭”“太”诸字(图1)。目前理论界对该帖多强调“篆籀气”的中锋古法用笔,而忽略尖笔的妙有。对此,我有自己的理解,一方面,颜体行书须要保留有“尖笔”,它是颜体行书笔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类“尖笔”往往是在“空逆”势态完成的,它不是简单的“空抢”动作,否则,定会沦落到“瘦金体”般的单薄羸弱。另一方面,篆籀用笔也不是纯中锋,它是微侧常态下的中锋用笔,尤其是笔画在完成使转时,更要“势活”而不能死转。若以所谓的纯中锋来写字,是不符合古人用笔方法和习惯的。另外,《争座位帖》透露出的“苍厚雄浑”之美,主要是靠“逆顶中实”的用笔来完成的。同时,还要得“疾涩”之法,若尖顺侧滑,终不能窥其堂奥。

图片

  四、“有气”。这里的“气”不是哲学层面的“气说”,可以简单理解为“气流”。《争座位帖》气感非常充足盈贯。从个体笔画到字间,再到行间终至整体,都弥满着强劲无碍的气流。如“一”字,点画最少,但是,“气流”随着笔势的展开,顺势流走,与力俱生,直至笔画的末梢而不外泄。这种“气”是保持得势情形下以笔力形成的。书画评论中有“气韵生动”这个词,它是从整体来论及的,是说通篇有生意。其实,一个点画的书写仍然存在“气”的流走,它是整体气感的一部分。
  五、“有力”。即有笔力。它是点画产生质感的重要元素。颜体行书主要风格特征是苍厚沉雄。那么必须有清挺遒劲的笔道来支撑,书写时须逆藏顶运,有注入感,避免偃卧。在多年的书法实践及教学过程中,我深有体会的是,拿笔时手要“松轻灵”,而臂膀要“酸困麻”,用臂力来挥运,将全身的力量送至锋尖,不使气力一丝松懈,这一点十分重要。
  在所有的书法实践中,法意的俱足,是“形神”完备的集中体现。而气力的充盈则是保证作品气格古朴与线质凝炼的旨要。所以,平时的临帖一定要对“气”“力”有深刻的理解与表达。这一点,在《争座位帖》中有明确的例证。如“又”“之”二字,看似形小,而气力超拔,究其原由,是颜真卿能以“虚和”的功夫传达出“洪荒之力”。这种“虚和之力”往往是在“含气拎行”状态下书写出来的。构字的严密,字间的呼应,行气的扭紧使其表现出坚韧的张力才是《争座位帖》的本来面目。不仅是颜真卿,二王、“癫张醉素”乃至后来的杨风子和王孟津等莫不如是。
  前段时间,在河南博物院看王铎书法展,见到其大字行书墨象宏伟,笔力铿锵,抖落之间,法与意、气与力、风与神俱焉。让我叹钦不已的是,王铎59岁时的题画小楷,字径约2mm,气壮力强与其大字无二。可见,精神气度是一个书家独有的内美。从创变精神和能力上来考察,王铎与颜真卿有类似之处。尤其是在壮朴豪气方面,二者的审美观更为接近。但是二人在体势与笔法套路上明显有异,颜真卿源出张旭的外展和使转,王铎则是深得米芾的婀娜和跳移。二者皆通神理,各有神通,各呈其妙。他们都是站在圣贤肩膀上凭借自性智慧,乘坐各自的“宝筏”圆满功成。
  六、“有韵”。“韵”初义为和谐悦耳的声音,这里指作品内美,即韵致气格。《争座位帖》的美学特征是壮美一类,其内因是人的原因。颜真卿忠直凛然,既有朴实敦厚的性格,又有磊落豪迈的气度。他的楷书、行书都能以忠义之气发之于心,贯之于笔,行之于书。有趣的是,我们从董其昌临仿《争座位帖》中明显看出二者的区别。颜书拙而厚,奇而崛,苍而雄;董书以意为之,精神面貌“老而淡”,笔法表现上“秀而润”“清而远”。值得一提的是,董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的介入,“以吾神所著故也”,所以,他将笔势关系处理得清晰明了,亦十分难得。但是,与颜书相较,笔致更为灵巧,跳跃的动作也明显增加,故而少了颜书的质朴直率。
  另外,在颜体行书中,我们察究出其与草书的关系颇密。《争座位帖》虽说不是大草,但是草书的法意随处可见,当其激情挥运时,草书随势生焉。如“裴仆射”“今既若此”“之阶六曹”“尚书并正”“何乃欲同”(图2—1、图2—2、图2—3、图2—4)等字组,用笔圆通纾徐,通于篆籀,多逆锋蓄势入纸,中锋涩进,所有点画无有懈怠,甚得其师张旭“立性癫逸”之恣意。虽然矫纵飞动,却能法度严密,不疾不险,不狂不躁,可谓老笔纷披,意境苍茫。

图片

  从形态学上来讲,笔法在作品的风格归属上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述论及中锋,是微侧状态下的中锋,颜真卿所用的这种中锋源取古篆籀气,并创造性地发扬了这种“中锋古法”,在继承张旭笔法的传统基础上,融会贯通而出己意。书论中所说的“印印泥”“锥画沙”,是言其点画力透纸背、涩劲圆浑的笔墨效果,有一种“雕塑般的美感”。不仅如此,在形态上,《争座位帖》中有一定数量的楷书介入,如“阁”“盖”“有”“其”“功”“今”“射”“明”诸字(图3),这类宽博朴厚的字如建筑物中的石墩门柱,在作品中十分醒目,塑造出坚实与雄强,突显出厚度与力量。这类字不容忽视,要写好它们不容易,要有扎实的颜楷基本功,最好能在其《自书告身》《李玄靖碑》上痛下功夫。清人何绍基在其行书中,非常成功地借鉴了颜楷体征并为其所用,更出色的是,他能将颜楷“活化”,在蓬松跳转的用笔中,时刻存留坚韧挺拔的骨感,这是何绍基智慧高明之处。

图片

  无论实临还是意临,都要建立并形成对《争座位帖》风格理解、意韵感悟、笔法淬炼、活用生化四个方面的一个整体书学观。风格理解是学理分析;意韵感悟是理解古意;笔法淬炼是笔法实践;活用生化是自主创新。(作者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市书协副主席)

图片马健中 节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图片
马健中 行书《元史列传第六十九》条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