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首语 | 李松林:从分离到融合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老友茶馆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大变局,生长于其中的学生当然需要有“大发展”。这种“大发展”表现为学生面对现实世界所应具备的广泛适应力、整体认知力、综合判断力和融合创生力。成就学生的“大发展”,就需要学校教育的“大融合”,此所谓“以大融合促大发展”!

在过去,学校教育习惯于搞分离,大到把学校与社会分离开来、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分离开来,小到把知识与知识分离开来、把知识与事物分离开来。正是这种以分离为特质的学校育人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和孱弱发展。反之,倘若要帮助学生发展出能应对现实世界和复杂情境的广泛适应力,学校便需要发生一场从分离到融合的育人方式变革。实际上,无论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健发展,都内蕴着“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这个教育哲学,都内蕴着融合取向的学校育人方式。可以说,以分离为特质的学校育人方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反之,以融合为特质的学校育人方式则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发展。此所谓“分则伤,合则利”!

在实践中,中小学校近几年积极尝试的群文联读、整本阅读、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主题整合教学、STEAM课程、学科综合实践等,都是在融合育人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为了提升融合育人实践的内在品质,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

融合育人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为何融合育人?简单地说,融合育人的目的不是谋求学生多个方面素养的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是要在促进学生多个方面素养同时生长的基础上,力求学生多个方面素养的融通与聚合,进而让学生发展出更为强健和更能广泛迁移的适应力。换句话说,融合育人不但要发挥出“1>1”的发展效应,而且要发挥出“1+1>2”的发展效应。

融合育人需要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究竟要融合什么?针对以分离为特质的学校育人方式及其弊端,融合育人在理念层面指向学校与社会的融合以及学科与生活的融合,在组织层面指向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以及学科与学科的融合。而在微观行动层面,融合育人指向知识与事物的融合、知识与知识的融合、知识与行动的融合以及知识与自我的融合。如果说知识与事物的融合、知识与知识的融合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形态,那么,知识与行动的融合、知识与自我的融合则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形态。

融合育人需要明确的第三个问题是:究竟如何融合?须知,人是实践中的人,实践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的发展方式。唯有通过实践,知识的意义、价值连同学生自身的身体、道德、审美、智力、能力等素养成分及其整体才得以同时生成。这意味着:无论我们采取何种途径、何种方法,融合育人都要回到实践这个根本途径上来。这即是说,融合育人的关键在于提升学校教育的实践性,基本的操作方法则是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实践活动。高质量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以真实事情为依托,而且隐含着兼具驱动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的深层问题,同时指向最值得学生去建构的更大观念。

(李松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