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月30日,武汉国民政府给程潜发去密令,让他率部以突袭的方式活捉蒋介石,不料一向反蒋的程潜却拒绝了,说:“此事不可贸然而行,还须从长计议。” 一周前,武汉国民政府召开了一次高级人员参加的秘密会议。为了防止蒋介石以南京、上海为据点,另立政府,与武汉政府对抗,会议决定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派财政部长宋子文为财政特派员,前往上海,直接掌握上海这个经济中心的财权;二是命令程潜率领江右军,巩固南京的守卫,防止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如果蒋介石抗命,便突袭南京将其逮捕,解至武汉处置。 密令是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亲手写在一个绸帕上,于3月30日由代表送到了程潜手里。 程潜为什么不愿意执行捉蒋密令,使计划落空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从客观上看,蒋介石不在南京,而在上海,何日回南京尚不可知,就是想捉蒋也无法实现。蒋介石之所以不在南京驻足,是因为他对此事似乎已有所察觉,原来谭延闿曾向陈果夫含沙射影地透露了此事。 谭延闿是一个狡黠的旧官僚,人称“八面观音”、“药中甘草”,同蒋介石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陈果夫原是国民党的组织部长,3月6日随同谭延闿由南昌去武汉,出席会议,会议决定改组国民党,由汪精卫任组织部长,汪精卫未回国前由吴玉章代理。陈果夫落选组织部长后就想离开武汉。 行前,陈果夫奉蒋介石之命,去向谭延闿辞行。谭延闿对陈果夫说:'我初以为武汉此间的情形不严重,到此一看,才知道严重性远出我理想之外。现在我已不能和你一样的自由了,要想离去亦不可能。但将来必定回南京,请你转告蒋先生,不久必定可在南京会面。” 陈果夫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早已明白了谭延闿的弦外之音,立即赶到安庆,将谭延闿的一席话向蒋介石作了汇报,所以引起了蒋的警觉。 第二,程潜的反蒋态度不坚定,犹豫动摇。这与蒋介石的收买拉拢有关。南京本来是程潜率领第二、第六军经过雨花台激战后占领的,3月25日,蒋介石乘“楚同舰”来到下关,不肯上岸,程潜就随同他去了上海。不久,蒋介石正式任命程潜为南京卫戍司令,又拿出一部分江浙财团支援的军费,给了程潜,以示拉拢。程潜在上海,通过参加蒋介石召集的军事会议,及与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人的接触后,渐渐开始倾向南京。 程潜很快来到武汉,他遍访要人,极力宣传与蒋介石谋求妥协,他向人表白说:“不愿与蒋合作,不合作又无钱。” 不久后,程潜接到二、六军的来电,称蒋介石调他们离开南京,渡江北上,去打张宗昌。此时,程潜才感到上了蒋介石的当,急电二、六军不要离开南京。武汉方面也怕蒋介石吞并二、六军,决定派四军和十一军速去支援,防止蒋介石进驻南京。但是,这一切都为时已晚,程潜离开南京时委派的第六军代理军长杨杰(原任十七师师长)动摇不定,在蒋介石的三道电令和两个参谋的催促下,已于4月7、8两日撤离南京。蒋介石也在4月9日来到南京,任命冯铁裴代替程潜,出任南京卫戍司令。 得知蒋介石去了南京,程潜匆忙离开武汉东下,潜赴采石矶,命令驻守该地的部分第六军,立即撤回武汉,然后,程潜来到南京。不料,程潜秘密调军的事,被蒋介石得知,程潜见形势不妙,留在南京有性命之忧,他马上到江右军总指挥部军需处取出1万元现金,带领第二军参谋长岳霖、总指挥部秘书唐菊庵、副官罗友松及卫士萧家吉等,一共七人,乘小火轮远离南京。 得知程潜离开后,蒋介石立即派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徐培根乘兵舰去追。当事人唐菊庵在回忆说:“当我们的小火轮驶到大通江面时,忽然发现后面有一只兵舰在破浪猛追,不久就逼近小火轮了。兵舰上有人在高声喊话:'停船!停船!’程潜穿的是便服,他听到追来的兵舰有人喊话,心知有异,急忙躲进火舱里匿藏下来,我们则仍然站在船面上。兵舰越靠越近,有人又在喊:'程总指挥在不在船上?’随即,兵舰靠近了小火轮,徐培根来到船上说:'总司令请程总指挥回南京去,有紧急的事和他磋商。’当时,岳霖挺身而出,回答说:'程总指挥不在这船上,只我一个人在这里,有什么事找我好了。’徐培根面带怒容,左顾右盼,问这问那,与岳霖纠缠了约半点钟,但未在船上进行搜查。大概徐培根怕对蒋介石交不了差,便将岳霖带到南京去了。” 徐培根走后,程潜立即命令丢掉行李,弃船登岸,沿着一条小路步行前进,当晚在一个农民家中躲了一夜,第二天到秋浦县城,打电报给九江的第六军参谋长唐蟒,要他派人来接。4月22日,程潜一行到了湖口,他致电武汉方面,表示要引咎辞职。 武汉方面对此事进行了讨论,认为:“这并不是程颂云(程潜)的错误。因为此前我们不肯早免蒋介石的职,所以蒋就利用总司令的地位,去解决了第六军。我们不应处分程颂云,还要去电慰劳。” 岳霖被带回南京后,见到了蒋介石,蒋见抓来的不是程潜,而是岳霖,立即回嗔作笑,连说是误会,并手令发给第二军军饷一个月,将岳霖礼送出门。蒋这样做,为的是稳住第二军,不使有变,这正是蒋介石狡诈之处。 ![]() |
|
来自: Loading69 > 《国民党发展史/时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