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介石花园口决堤的真相:淹死三名日军,却要八十九万中国人陪葬

 黄之中 2022-12-25 发布于上海

黄河治水,自有史以来向为中国为政者的最大事业之一,建筑的堤防宽度达三百公尺,极其坚实,现在由中国军自行决口,实在令人思之断肠。—蒋介石

花园口决堤(1938 年 6 月 9 日)是抗战初期的一件大事,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多年对真相秘密而不宣。战后,蒋介石调拨大量资金修复黄河大堤,史称「黄河归故」,即恢复故道。

如今,位于郑州市区北郊 17 公里处黄河南岸的花园口修建了「记事广场」,广场上有两座东西相对、高约 3 公尺、内径约 1 公尺的六面石碑。一座为 1947 年国民党的「黄河花园口合拢纪念碑」,另一座为 1997 共产党的「黄河花园口掘堤堵口记事碑」,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同一段历史。

一段历史,两座石碑,各自表述

国民党所立的西亭碑文上,有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手写的「济国安澜」,以及水利部长薛笃弼写的〈花园口合龙纪念碑文〉和复堵局局长朱光彩撰写的〈花园口工程纪实〉。前者记述:

民国 27 6 月,河决于南岸郑县之花园口,维时日寇进关中原,駸駸西趋宛洛,赖洪水泛滥,铁骑乃为之阻,然河南、安徽、江苏受其害者,盖 40 余县,夏秋之间,百川激灌,四渎并流,浩荡滔天之祸不忍睹,考之历史,河决于兵争,历久之际,则河必改道,此次决于开封、中牟以西,澎湃奔腾,为害益烈。日寇降服之翌年 3 1 日兴工,上承主席之训示,外承友邦之供应。内有河南军民长官之通力合作,施工再挫,卒于 36 3 15 日合龙。

后者写道:

倭寇侵我之翌年,河防工作停顿。6 月,河决于郑县之花园口。旧槽断流,虽籍天堑以遏方张之日寇,而被淹面积 2 9000方公里,灾民六百余万。河水夺淮入运(河),并集于大江(长江)。

两篇碑文之后,刻有参与修堵决口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各工段组长以上长官,以及在堵口中的工夫等数百人的名字。

耐人寻味的是,这两篇碑文指出了黄河决堤的事实,却遮盖了决堤的真相──这一次并非黄河自然决堤,而是人为造成决堤。抗战期间,国民党宣传部门死咬说是日军的毒计;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了光荣的战胜国,这两篇碑文为什么不理直气壮的谴责「日军暴行」呢?

50 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人民政府所立的东亭碑文如此记载:

1938 5 19 日,徐州失守,日本军沿陇海铁路西犯,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6 1 日策定:将豫东 20 万国军调到豫西山地,作战略转移,并掘黄河堤放水。6 4 日,日军逼近开封,第 1 战区第 20 集团军 53 1 团奉命在中牟赵口掘黄河堤,但是因为此处水流太小,掘堤后使水流不畅,又因黄河流水北移,后准备改掘,53 军又派军队沿河向西找新的掘口,6 6 日夜半,该军新八师参谋熊光煜等 6 人在选定花园口,开始掘堤,并最终将此处掘开,大水随后分两路向东南方向漫冲,一路沿颍河入淮,一路沿贾鲁河东去,共淹农田 84.4 万公顷,灾民近 400 万,死亡 89.3 万人。

共产党的这篇碑文,详细陈述了花园口决堤的真相,将具体执行的军队番号和军官的名字都披露出来。

制造花园口决堤并嫁祸给日军

「台儿庄大捷」(1938 年 3 月至 4 月)后,蒋介石决定「扩大台儿庄战果」,遂将各战区精锐部队大批调往徐州,准备在徐州地区同日军进行决战,使第五战区的总兵力由初期的 29 个师,增加到 64 个师另 3 个旅,约 45 万人。

日本大本营本来因为准备不足而决定暂不扩大战场,但发现国军大规模集结,特别是汤恩伯军团的出现,认为这是一次集中歼灭国军的天赐良机,因此决定进行徐州会战。1938 年 4 月 7 日,日军正式下达 84 号作战命令。徐州会战由此开始。

日军占领徐州后,大本营认为徐州会战基本结束。国军第1战区司令程潜则奉蒋介石的命令,准备将突出之日军第 14 师团,歼灭于内黄、仪封、民权之间。

然而,由于中央军将领桂永清和黄杰不听调遣,贪生怕死,擅自逃跑,导致原来制定的兰封作战计划全盘崩溃。围歼日军十四师团的任务非但未能完成,反而使国军面临被日军围歼之危局。20 多万国军未能围歼土肥原率领的 2 万日军,让蒋介石大为不满,5 月 28 日致电报给程潜谴责:「在战史上亦为千古笑柄。」

话虽如此,蒋介石一贯赏罚不明。此次战役中负有重大失败责任的程潜、黄杰、桂永清等高级将领并未受重罚,反而一直被重用。程潜官运亨通,两年后升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国共内战后期投共;黄杰到台湾后任台湾省主席、警备总部司令、国防部长等要职;桂永清则升任海军司令,在海军内部制造诸多冤案。他们跟蒋介石一样,内战不内行,外战更外行。

图片从左至右分别为蒋介石的爱将,程潜、黄杰、桂永清。

前线国军兵败如山倒,日军沿陇海路西犯,于 6 月初攻陷开封,接着跟踪西进,抵达距离郑州不足百里的地方。郑州是陇海、平汉铁路的交汇处,北扼黄河天险,郑州一失,不但阻断各个战区间的铁路交通,而且将会导致西安、武汉无险可守的严重局面。而此时在河南境内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多为徐州战场撤下的疲兵,尚未得到休整,已无力再战。

早在 1935 年,国民党政府军事顾问、德国名将法肯豪森就提出「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做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御其防御力」的建议,蒋介石批示「最后抵抗线」五字。德国将军不珍惜中国百姓的人命,不足为奇;作为中国的最高领袖,蒋介石视人命如草芥,难道「无情才是真豪杰」吗?

1938 年 6 月 1 日,在武汉举行的国民政府最高军事会议经过讨论,蒋介石做出决定:「策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做战略之转进,同时决定黄河决口,做成大规模泛滥,阻敌西进。」蒋介石说,这是从孙子兵法中学来的「以水代兵」的方法。

花园口决堤之后,惨剧超乎国民政府的预估。中央通讯社等宣传机构迅速展开宣传攻势,嫁祸于日军。6 月 11 日,中央社发出第一条电讯,报导日军扒开黄河大堤的情形:「敌军于 9 日猛攻中牟附近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击,将该处黄河堤坝炸毁,致成决口,水势泛滥,甚形严重。」国民党政权作战无能,说谎却驾轻就熟。

图片决堤引发的水灾,许多无辜的难民只能涉水撤离。

随后国民党各大报纸纷纷谴责日寇的暴行。6 月 13 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招待各国驻武汉记者,介绍近来作战情况及日军炸毁黄河大堤的经过情形,谴责日本「狂暴军部竟以人力来帮助黄河为害,以淹没我前线士兵和我战区居民。这惨无人道的行为,真可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国军还奉命伪造现场证据。32 军军长商震,电令新八师用炸药将决口处的小龙王庙、房屋还有大树通通炸倒,伪造日机轰炸黄河堤坝的假象。新闻记者要求采访,新八师又伪造一些材料,弄了一个假现场。6 月 21 日,新八师官兵以及僱佣的 2000 多民工又进行一天「演习」。

22 日,中外记者来到决口现场,新八师按照预先准备的念了一遍,军民煞有其事的堵住缺口。有记者问,为什么日军飞机从兰封轰炸 100 公里外的花园口?堤岸有 20 公尺厚,为什么炸弹坑只有 1 公尺?六架飞机投弹为什么都能投到一点?国民党中宣部的官员支支吾吾应付一阵就跑开了,他怕时间长会露馅。

死伤人数是南京大屠杀的数倍

蒋介石对花园口决堤事件长期闭口不提。晚年在台湾接受日本学者访问时,他才故作轻松的说了一段话:

诚然,洪水淹没了田地,民众生活难免受到影响;不过,当时黄河水量不多,水流速度每小时不过 3 公里,浸水地区最高水位不到 1 公尺,农民都还可以步行往来。

按照蒋介石的说法,黄河水量不多,农民在浸水时可以步行往来,也就是说,这样的水量几乎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然而,以当时被围困于洪水中的日军第十四师团的记载来看:

据有关方面军的测算,将 6 9 日到 15 日的流量,单纯以水淹面积去除,得出的计算结果也的确为:水深大致平均 1 公尺(方面军祕密档案第 39 号)。水位上涨最高的 16 日当天,在中牟,水势已迫近到距城墙上端 1 公尺之处(《第 14 师团史》),由于情况以及场所的不同,某些地方是危险的。不难想象婴幼儿、老人以及病人等弱者的悲惨状况。

路透社 6 19 日电讯称:

「目前黄河水灾,恐将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严重之浩劫。」多位西方观察家估计,仅仅溃堤时被泻出的洪水淹死的百姓,人数就在 32 万至 44 万之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

「国民党人多年否认他们曾有意决堤,因为洪水对中国老百姓的损害甚至超过对日本人的损害。大约 4000 5000 个村庄和 11 个大城镇尽成泽国。据说有 200 万人无家可归,一贫如洗。甚至 7 年以后,在一些村庄里所能看到的,只是从几英尺河道淤泥中露出来的庙宇弧形屋顶,和光秃秃树木顶端的枝桠。」

《豫省灾况纪实》对于黄泛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做了如下描写:

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多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河南省战时损失调查报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吕敬之)统计: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 44 个县因此受灾,89 万人死于滔滔洪水,近 400 万人外逃,1000 多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过 10 亿元。

以水代兵阻挡日军,蒋介石的天真想象

蒋介石聊以自慰的是,花园口决堤暂时阻止了日军迅速占领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

假定对决堤之觉有所踌躇,则日军机械化部队便会由郑州一鼓作气冲到武汉。是故面对暴虐侵略而谋保卫国土,有时乃不得不采取有牺牲决心之非常手段。实则,由于此一洪水得以遏阻日军向武汉推进达半年的时间;又在淹水一带的以西地区,在此后的6年之间,得以一直未许日军侵入。

实际上,水障没有从根本上阻止日军南下的脚步,只是让日军机械化部队进军延缓了三个月左右。由于日军有空军优势,向被围困于洪水中的日军空投粮食和船,死于洪水的日军并不是很多。据一度被洪水围困的日军第 14 师团统计,洪水一共淹死日军 3 人。中国民众淹死 89 万人,换来日军淹死 3 人,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蒋介石的数学真的差到这个地步?

日军半年后才发动武汉会战,攻陷华中重镇武汉,并非因为花园口决堤,而是因为兵力不足,需要从国内运兵来补充。即便日军第2军不受水障所阻,在日本大本营未决定进攻武汉、其国内新扩建的 10 个师团未派至中国调整部署以前,第 2 军不可能孤军深入、单独进攻武汉。武汉会战中,日军一开始动用的兵力就高达 25 万人,会战期间曾 4、5 次补充人员,前后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

图片武汉会战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的战役。

其次,战局发展并非如蒋介石所说,淹水一带地区在以后 6 年中从未受日军侵入。一次淹水,就能永远阻止日军进攻,简直是天方夜谭。事实上,日军此后多次占领该区域。比如,1941 年 10 月 2 日,日军第 35 师团为策应长沙会战,以 5 个步兵大队、3 个骑兵大队强渡黄泛区,2 天之后即攻占郑州。

1944 年 4 月 17 日,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的豫中会战,其第 12 军第 17 师团由中牟强渡黄河,也是 2 天之后即占领郑州,仅 30 多天就攻占第 1 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及豫中地区。

黄河改道造成生态及人道主义灾难

花园口决堤,将黄河每年几十亿吨泥沙顺着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形成穿越豫、皖、苏三省 44 个县、共 5 万 4000 平方公里的「黄河泛滥区」,简称「黄泛区」。

因人为改变当地环境,造成局部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气象灾害频发。每年汛期,黄水都会回流倒灌,淹没农田。洪水过后蝗灾复至,真是祸不单行。地表突兀凸凹,到处沙丘堆移,根本无法耕种。决堤对当地农业造成严重而长期的破坏。

花园口决堤直接造成 1941 至 1943 年连续两年旱灾,并引发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数千万人沦为难民,仅河南一地就有 300 万农民死于飢饿。

1943 年 3 月底,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当面向蒋介石陈述灾情,蒋矢口否认,并故作惊讶。实际上,蒋介石早在大半年前就知晓了有关情况。

1942 年 8 月,蒋亲赴陕西王曲,召集紧急「前方军粮会议」。不过,他关心的是如何运粮给河南驻军,而不是救济河南灾民,因为军队是他的命根子,至于平民百姓,饿死百万也只是统计数字而已。蒋在「新生活运动」中将「不说谎」作为新国民的标准之一,但他自己就是谎话大王。

1942 年 12 月,蒋介石答应拨给河南灾区两亿元赈灾款和贷款,却同时强调军粮征收不能减免。即便是帝制时代,历代王朝都会减免灾区的「皇粮」蒋介石偏偏拒绝减免灾区的军粮,而且,这场灾荒还是其人为制造的花园口决堤的直接后果,灾民都是政府暴行的受害者。

有人计算,中央政府拨发的 2 亿元即使全部买成粮食,按照当时 10 元 1 斤计算,只能购买两千万斤。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从河南征收了 170 万包小麦,按照每大包两百斤计算,共 3 亿 4000 万斤。政府从农民手上夺走的粮食,远远多于政府赈灾的粮食。

当时,《大公报》记者张高峰赴河南灾区访问,写成长篇报导〈豫灾实录〉。文章写道,河南已经变成人间地狱,「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着那可怜的生命」、「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了,几条恶狗畏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也找不到食物,不通人性的牲畜却吃起自己主人的饿殍」、「灾民每人的脸都浮肿起来,鼻孔与眼角发黑,起初我以为是饿而得的病症,后来才知是因为吃了一种名为『霉花』的野草中毒而肿起来」。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亦发表社论〈看重庆,念中原〉,质疑中央赈灾款项没有到位,地方官员及军队对河南农民横征暴敛,重庆官场则夜夜笙歌。他讽刺说:「忆童时读杜甫所咏叹的〈石壕吏〉,辄为之掩卷叹息,乃不意竟依稀见之于今日的事实。」

谁知,蒋介石读到振聋发聩的通讯和社评,不仅没有反躬自问,反倒恼羞成怒,勒令《大公报》停刊 3 天。《大公报》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停刊 3 天成为震动大后方的一件大事。

多年后,王芸生回忆:「这篇文章……竟如此触怒蒋介石,摘去『民主』『自由』等假招牌,公然压迫舆论。」蒋介石的祕书陈布雷则说:「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什么『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嗷嗷待哺』,委员长就骂是谎报滥调,并严令河南征缴不得缓免。」

          图片

                 《大公报》的主笔王芸生。

《大公报》记者张高峰被汤恩伯下令逮捕,并亲自审讯。不久,在美国及国内舆论的压力之下,张高峰才获释。

花园口决堤及河南大饥荒,让人们重新检讨抗战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蒋介石所说,抗战乃是让国民不做亡国奴,但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比亡国奴更可怕的命运──那就是立刻成为淹死鬼、饿死鬼和其他形形色色死不瞑目的「鬼」。如果抗战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民众的生命,唤起民众的国民意识,那么甚至可以说:投降是一种比「绝望的抵抗」及本国人之间互相杀戮更好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