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的历史变迁(四),历史上两次大的人为决口,花园口损失巨大

 若悟369 2022-12-05 发布于安徽

在黄河历史的长河里,既然黄河水患滔天会遗祸百姓,自然也会有人为的扒开黄河,引黄河水漫灌来达到水淹敌军的军事目的。

历史上黄河曾被人为扒开多次,其中最有影响的两次:一是公元1128年南宋汴京守将杜充,为抵御金兵而扒开滑州黄河大堤,致使一次大的黄河改道,和巨大的洪水泛滥,影响巨大;二是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西进,下令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给黄河下游百姓造成巨大灾难。

历史上诸如,南宋扒黄河淹金兵,金国扒黄河淹元军,元朝扒开黄河淹明军,到蒋介石扒开黄河淹日军。不过基本是,皇帝倒霉扒黄河,扒了黄河更倒霉。

公元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汴京守将杜充眼看金国大兵压境,决定“决黄河,由泗入淮,以阻金兵”。杜充于滑州扒开黄河,由泗水夺淮入黄海。大水漫灌,淹死百姓二十万,数以百万人沦为难民。

杜充扒开黄河,最大的影响是造成黄河真正意义的南流改道,基本固定下来夺淮入黄海,并持续七百多年。一直到1855年清咸丰年间兰考决口复流北上济水入海(现今黄河河道)。

期间由于南流水道较黄河原河道又窄又浅,黄河水含沙量又大,所以数百年间河道飘忽不定,一会儿泗水,一会儿涡水,一会儿汴水,一会儿颖水,使得黄淮流域饱受水患。包括尽管后来黄河改回北流,但黄泛区的遗患仍然长时间存在,所以杜充之举遗害千年。

文章图片1

 另一次大的人为决口黄河,是1938年民国抗战时期的花园口事件。水患的影响,千百年来都是类似的,这里着重于军事政治方面的影响。

这一次扒开花园口跟历史上的数次一样,蒋介石是为了阻挡日军西进,也是基于军事目的。

早在1935年蒋介石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就提出建议,紧急之下可以决口黄河“以黄河作最后之防线”、“以水代战”。所以,1938年的决口是既不仓促又仓促。应该说日军进攻华北以来,尤其是台儿庄战役之后,决口黄河在国民党上层已经基本没有异议,有争议的是由于具体的决口位置。国民党方面有多个位置提案,也专门多次派人勘探调研,最后确定的决口地点位于中牟县赵口。

但是兰封会战的意外进程,导致决口不得不突然进行。1938年4月15日,台儿庄大捷结束,国军取得歼灭日军1.2万人的大捷,国军大振。后徐州沦陷,日军向河南省会开封西进。国军精心策划的兰封会战打响。

国民党方面专门调遣“军神”薛岳坐镇指挥,一度差不多包围了日军14师团。但国民党27军桂永清部猝然撤退,打乱整个布局,陇海线总要支点兰封被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后蒋介石下死命令夺回兰封。宋希濂部等拼死猛攻之下,夺回兰封。打通陇海线后蒋军撤出42列军列。

后日第14师团被围损失惨重,师团长土肥原贤二一度差点被俘。最终日军援军赶到,还是桂永清部溃败。整体调遣顾此失彼,最终功亏一篑。5月29日商丘失守。

兰封会战原本目的就是,阻敌攻占陇海线,抢占平汉线,迟滞进攻武汉的时间。所以实质上这个战略目的已经失败。5月31日蒋介石已下令国军全线停止进攻,撤往平汉线以西。

会战失利,就动了黄河的脑筋里。6月1日蒋介石已下达决口黄河命令,要求6月4日前完成。

任务落在20集团军商震部。第一战区长官部专门召集水利专家开会,确定地点在赵口。商震部加到两个团进行作业,但是赵口虽地理位置合适,但是施工条件不理想,百年来筑堤,地下石块重多。三次决口从人工到爆破,直到6月6日凌晨,终于打开一块缺口,但是水流不大。此时日军已经控制了开封。

20集团军在紧急之下,参谋长魏汝霖找来新八师师长蒋在珍,蒋因驻守经验,给出花园口可以一试的建议。6月7日建立花园口指挥部,紧急施工一天一夜,终于在6月9日午时成功放水,时逢上游大雨,6月9日9时,黄河水终汹涌而出。

其实当时现场的官兵,回望大水中挣扎的牲畜和滚滚水流,已然被震撼,已然意识到这可能会是若干年里极具争议的事件,只能由后人评说了。

文章图片2

虽然历史上也曾有数次人为决口,且黄河也时常地自然决口与改道不断,但是由于人口古今差异很大,届时1938年全国人口已经四万万五千万。所以虽不至于是最大之洪水,但是,造成空前的人口和经济损失,直接死亡七十多万,涉及人口一千二百多万;留下波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广大区域的黄泛区,受灾达44县市。并且造成严重农业生态危机,导致1942年河南粮荒的出现,饿殍千里,生灵涂炭。

后人对1938年花园口大堤决口一事诟病诸多,主要在于一到底是谁,直接造成花园口黄河决口?二是到底值不值?

文章图片3

对于谁造成的,国民党说是被日军轰炸造成决口,官方有关资料被秘密封存,几十年后才解封。就连悍然造成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日本人,也不敢背这个千古大锅,连日刊出累牍报道此项人间惨剧。

文章图片4

至于值不值呢?

从军事政治目标来说,花园口黄河大水,直接导致敌十四师团、十六师团陷入困境,直接淹死1000人,加上歼灭的,总共7000人左右。大水之后日军被迫暂时放弃向武汉进军三个月之久。(后面有一定传播面的、说对日军没有影响的说法,也是不客观的)。

应该说设定的军事目标,还是达到了的。但是代价太大了,蒋介石集团应该是没有料到,也不敢承认。

所以从这个角度引申出来的问题,不是决口黄河水淹日军有没有用,而是该不该决口黄河。从较长的周期看,尽快实质上是迟滞日军向武汉攻击三个月时间,但抗日战争八年之久,沦陷国土也远不止武汉等地。所以这三个月其实也似杯水车薪,这样看决口黄河也只起到掩护国军撤退之用。但这种工作或许多在军事调配,和掩护阻击方面多下些功夫,应该也可以实现意图吧?

文章图片5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民众的撤离与安置的问题。

既然早早就做了决口的预案,但确迟迟下不了决心,也就始终在安排民众撤离的事情上扭扭捏捏。只是用广播的方式说日军轰炸黄河大堤附近,可能造成黄河堤防危险,民众大多没有当回事。既然你给民众都发了5元遣散费,却没有力促民众离开可能波及的区域。

这首先说明在原国民党政府的眼里,民众不是第一位的,这在后续解放战争里面也是体现的非常清楚。国民党守护着城市财富与资产,却放弃了广大农村的民众。其次是缺乏一个负责任政府在关键时候的果决。要么不要决口,好好打阻击战;要决口你就坚决的早做决定,早点安排人员资产的撤离。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指挥也是依然如此,是战、是撤瞻前顾后,盘算得搞得不清不楚。

同样说,历史上决口黄河的皇帝无一例外,都没有好下场;你淹了敌军,也淹死了民心。这个在淮海战役里面显现的淋漓尽致。

1947年3月15日蒋介石政府在没有完全与解放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悍然堵住花园口决口大堤,使黄河再度回到1938年前的河道,也就是公元1855年咸丰年形成的河道。(下一回介绍黄河回故的系列历史事宜)

黄河离开咸丰河道9年后归故,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