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被打了,比教他还手,我更建议这样做

 昵称75600569 2022-11-18 发布于湖南

H i~

今天的内容来自一位家长向我们的提问,关于子被打了如何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

托德育儿研究所的付费问答服务在过去5年中,提供了上万次育儿问题回答服务,如果你也正在被育儿问题困扰,请滑到本文末尾使用我们的付费问答服务。





孩子被打了,如何教他还手?

来自家长的描述:

请教老师,小朋友跟其他小朋友有冲突,或者被其他小朋友打的,怎么教育让他还手

在游乐场玩,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打了他,或者冲突打了他,他会哭着喊妈妈,不知道怎么解决。我会在不同场合告诉宝宝,被人打你,需要打回去,不可以先动手。如果在学校别人打了,需要打回去并告诉老师。虽然觉得这是小朋友之间的正常现象,但希望宝宝还是能够自己解决。

紫微老师的回答:

您问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打回去。在回答如何教育孩子打回去之前啊,我想先和您一起讨论一下,孩子被同龄人打了,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打回去。

我们来讨论一下每一种做法会出现的后果:

第一种:打回去。

孩子现在4岁多,我们鼓励他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或者站在他后面为他撑腰,看着他去打对面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什么情况呢?

第一种情况,孩子听了你的话,“勇敢地”去报复了刚才欺负了自己的“熊孩子”,有了长辈的撑腰、他恰好也打赢了。对方被打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这看起来,感觉是很解气的画面了吧!但你要知道,小孩子打架有时候也没轻没重的,要是孩子光知道要报复,抄起家伙戳到了对方的眼睛或者用砖块打破了对方的头,那该怎么办?这个后果,可就不只是出出气这么简单了。

第二种情况,万一碰到的小朋友壮得像胖虎。你说孩子就是冲过去,能战胜对方吗?你的怂恿,结果让孩子多挨了一顿打。那接下来,你是不是打算亲自动手,来教训这个孩子呢?还是,气愤地骂她:“真没用,让你平时多吃两碗饭吧!要不也不会总是受欺负!”这下子,孩子被对方的孩子打了,结果还要被你骂!那下次再被欺负,他还能跟你说吗?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对方的孩子其实只是用错了表达的方法,并没有恶意的话。我们却让孩子简单的打回来,会不会让可以解释清楚的事情反而变成了误会和仇恨呢?

再看第二种选择:不打回去。

通过家长的提问,我想家长必定不会愿意选择这种方式让孩子来应对被打这件事。因为如果小朋友每次被欺负,都告诉自己:“算了,我不想和对方起冲突”。这就有可能让对方认为,欺负你是被允许的,你也没有怎么反抗,那我下次还可以继续这么做,毕竟犯罪成本很低嘛!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无论是教育孩子打回去还是忍耐,我都不是很推荐。

那么当孩子被打了,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推荐三步法:

第一步,安抚孩子的情绪。

很多人的第一步是“问是非”:他怎么打你的,为什么打人?这就像是你看到一个人被车撞倒了,第一时间不是去救人而是去跟别人理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询问:“你哪里受伤了,痛不痛,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这个动作,叫做共情(Empathy)。孩子在情绪上被理解以后,他的伤痛就好了一半,也容易从负面情绪中恢复平静。

第二步,搞清楚具体情况,你可以问:“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这就比“他怎么打你的”这种问法更合理。这可以直接让孩子回忆事情的发生全貌,而不是只描述自己被打的场景。如果孩子描述不太清楚,还可以向在场的其他人询问事情的发生过程。

我们询问的重点,不仅仅是了解过程。还要学会对孩子受到的攻击做一个区分。儿童的攻击行为一共有两种,一种叫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另一种叫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工具性说的是为了在争夺资源中获胜采取的攻击行为。比如说:小区有一个秋千,为了谁能先玩,两个小朋友大声争吵起来,过不了一会,一个小朋友把另一个推到,自己霸占了秋千,这就属于工具性攻击。

而敌意性攻击则是一个孩子为了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而对其他人进行的攻击,这里面可能会包含着嫉妒、仇恨或厌恶的情绪。

区分攻击类型,有利于我们找到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方向。如果只是为了抢东西,我们的方向就是如何合理分配资源;而如果是嫉妒或厌恶,我们的方向就是找到源头,并且想办法消除误会。

第三步,在孩子情绪平静以后,引导他想出解决的办法。注意我的用词,是引导,而不是你告诉他办法。比如:如果,你发现对方的孩子属于敌意性攻击。我们和孩子的讨论方向,应该要搞清楚为什么对方会讨厌自己,并且如何如何防止对方再欺负自己。比如,问:

“你觉得为什么?哥哥会把你推倒啊!?”

“我不知道?”

“那怎么才能知道呢?”

“问他!”

“嗯,好的。我和你一起去!”

如果对方已经走了,找不到人了。你们的讨论重点就应该变成:如果下次再遇到别人欺负你,你觉得有什么办法保护自己呢?那这个时候:

  • 告诉大声的喊出“你不可以打人”

  • 大声询问对方,你想要什么。

  • 告诉对方的家长、告诉老师;

  • 甚至打回去都可以是讨论的方法。

每一次讨论出方法后,我们都要问问孩子:“这是一种办法,但是会有什么后果呢?”然后,继续与和孩子讨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更多的解决方案。

我们期待看到的结果是:通过讨论,孩子自己选择了一种解决方式,并且去实施(除非他选择了很极端的方法,否则我们都不要干预)。这就把每一次冲突,变成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一次宝贵机会。如果孩子的方法产生了效果,他会在这一次的冲突解决种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可能这一整套流程下来,您感觉到有些麻烦,还不如直接让孩子打回去省事。但我要提醒家长的是,育儿这件事情,你处理得越简单粗暴,造成的遗留问题也就越多。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足够复杂的,所以我们要用充满细节的方式去应对。这样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充满细节的结果。

如果你正被育儿问题困扰

欢迎向我们提问

「托德儿童心理研究所」

提供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科学育儿解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