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重量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从浮山运到北京的?

 泊木沐 2022-11-18 发布于辽宁

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耸立于天安门之南,至今已经陪伴着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风雨。这座纪念碑自诞生之初就有着“中国第一碑”的美誉,不仅是因为它的设计考究,取材严谨,更是因为它代表了1840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个多世纪壮阔历史中,对所有为我国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的人民英雄最诚挚的告慰。

纪念碑占地3000平方米,高37.94米。距离天安门南463米,距离正阳门北440米,正好处在广场的中心位置。经过多年的风霜与共,这座纪念碑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心中光辉的民族符号,如今我们对这位“老伙计”已经十分熟悉,可是沿革它的历史,殊不知这位“老朋友”从设计之初到运送建成,也有着一段曲折奇闻,甚至还惊动了我们的邻国苏联。

建国以后,我国举办了政协第一次会议,会议从1949年9月21日一直开到了9月30日。在为期10天的多次全体会议中,即完成了选举主席与中央委员的大任,又敲定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这一项决议。

政协会议上一致决定:当纪念碑建成以后,由毛主席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论到纪念碑应当建在何处时,委员们却各有主张,有的说建在东单,也有人建议建在八宝山,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提议最为稳健与合理,将它安放在天安门广场这一富有五四传统的地方。

纪念碑的兴建是一项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大工程,中央十分重视。为此还特别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彭真、郑振铎和梁思成来主持建设。

由于此举意义重大,委员会决定面向全国方面来征集纪念碑的整体设计方案。消息一经发布,来自各地的优秀建筑企业、单位、各大高校纷纷为祖国献上了自己的设计蓝本。

1953年,在无数次的对比与讨论中,委员会终于在240多件方案中终于敲定了一项即得体,又能凸显我国文化与革命历史传承的设计方案,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纪念碑的样子。

在对纪念碑的整体外形与浮雕装刻画行了精心设计之后,纪念碑的选材便成了首要问题。纪念碑的核心是一块完整高大的碑心石。我国国土广袤,有着很多优质的石料,各省市纷纷将自己地区中产出的精选石料上报给中央,然后再由兴建委员会派出相关专家去地方上进行层层考察与筛选,最后委员会认为产自青岛浮山大金顶附近的花岗岩色泽典雅中正,质地坚硬耐风化,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是最佳的选择。

确定了产地与开采目标之后,接下来要对碑心石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碑心石要求通体光滑,不可以有一丝缝隙与裂纹,专家组来到大金顶,像看新娘子一样对这这块巨石认认真真地检查了整整六个昼夜,确认完全无误以后才决定动工。

石料的开采工序同样繁复,几百名工人小心翼翼地在荒地之中开始劳作,如果力气过大,难免会造成石料的破损。工人们只好用自己手中的工具一下一下,凿了三个多月才开将这块巨石从岩壁中完全分离出来。

巨石问世以后,考虑到石体过大、过重,委员会再次派出石匠就地对这块荒料进行了一次粗加工,这块重达300多吨,充满着洪荒气息的巨石终于有了纪念碑的雏形。

可是即便进行了一次加工,石胚也有着130多吨的重量。要想从青岛运到北京,在当时的运输条件来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

建国之初,我国不仅没有负荷量大的运输工具,交通条件也不完善,委员会拟定将石胚从产地首先运输到铁路线段上,再由铁路运送到首都。

运输石料的道路坎坷不平,从采石地到铁路线这段距离中有着大量的丘陵地,道路盘根错节,十分难行,如果遇到河流与桥梁,那么桥梁的承重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事情。

有人提议在浮山料石场到铁路线上铺设一段临时轨道,可是由于我国百废待兴,临时铁路作为一次性用途,这样的大工程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十分不划算。

最后还是委员会的老工人想出了办法。工人们先在石胚下面放上滚木用来减少阻力,同时碑心石的前方用推土机来牵引和开路,几千名工人轮流值班,日夜陪护左右,还有负责安保的警卫排位石胚站岗放哨。为了极力避免石胚运输过程中造成磕碰等损坏,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慢速前行,慢的时候一天甚至都走不到一公里,这样足足花了34天,才走了30里,终于到达青岛空军油库铁路专线。

石胚到达铁路线以后,接手铁路运输工作的是济南铁路管理局。铁路局又面临了遇到了新的问题,原来石胚重达130吨,而目前济南局可以实现的最大载重只有60吨,连碑心石的一半都达不到。

现场专家立刻展开了反复论证,同时与铁道部取得联系。铁道部依据现场专家给出的具体状况,表示国内目前还没有能够达到目标载重的大型车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委员会决定向老大哥苏联请求支援。苏联的工程师闻讯来到现场勘察,请示了苏联二战中的军用物资管理单位,对方立刻表示有一类大型平板车可以拿来运输。

苏联平板车的最大载重为100吨,为了达到运输的最低要求,工人们只好在铁路线上对碑心石进行了再一次加工,终于让石头减重到94吨,

将碑心石装配到车厢上以后,负责警备工作的士兵和运输工人严阵以待,整趟巨石专列方在胶济线上缓缓启动,开赴首都。

1953年10月13日,经过16天的有惊无险的运输,终于让碑心石安然抵达北京。中央十分重视人民纪念碑的建筑情况,朱德老总亲自带着队伍在车站等候迎接。巨石一进京,整个车站顿时欢声动地,这一项重大工程完美地达到了预期,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除却碑心石以外,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需要138块的大型花岗岩作为底座,17000余块汉白玉与花岗岩作为浮雕用料。雕刻工人们在这些石料全部送达以后,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雕琢与修整。

1958年5月1日,这一天正是劳动节,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齐聚在天安门广场,与首都的群众、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们一起见证中国人民纪念碑问世的开幕仪式。

洁白无瑕的石碑矗立在云顶苍穹之下,毛主席所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之下熠熠生辉。昭示着中华儿女历尽劫波,已经带领着我们的祖国迈入了下一个历史纪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