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杭州的古迹名胜,一般人都会想到西湖、西溪、灵隐寺、雷峰塔。事实上,杭州还有很多底蕴深厚又冷门小众的名胜,期待着您去发现。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为天目山脉的东北峰,地处余杭长乐镇,因山上有东西两径而得名。 苏轼诗云:“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游径山》)极言径山气势奔腾,如骏马飞驰。 清代魏源描写径山的诗句颇富情致:“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声。远山青绿近山碧,大泉钟磬小泉琴。”(《自天目山至径山寺》) 诗中之景左右映照,出入自如,远近呼应,大小相许,描摹出径山的泉清、谷深、山碧,和着山中禅寺钟磬声声,既让人心旷神怡,又发人深省,一如径山茶禅。 茶禅一味:径山寺 唐天宝元年(742),江苏昆山法钦禅师尊其师“乘流而行,遇径即止”之命,泛舟君溪,结庐径山。 大历三年(768),代宗赐法钦法号“国一禅师”,又赐建径山寺。自此之后,径山成为一方超然彼岸的佛国圣地。 历史上,径山古刹,六易其名,且均由一代帝王赐额,以宋孝宗授封的“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最为出名,延用时间最长。 南宋绍兴七年(1137),大慧宗杲奉旨主席径山。一时龙象骈集,临济宗风大兴嘉定间,对江南禅院进行列位,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列为五山十刹之首,冠盖丛林,被誉为“天下东南第一禅寺”。 明神宗万历初,紫柏真可禅师发愿募刻《大藏经》,十七年(1589)创刻于山西五台山妙德庵。后因山中苦寒,不便刻经工作,再加地处偏僻,材料运送十分费事,四年后即南移至径山寂照庵续刻,故以“径山藏”称之。 《径山藏》改梵策为方册,易印刷,便流通,并经严格校勘,准确度高,故在历代《大藏经》中占有重要地位,素为国内外所重视。《径山藏》的刊刻,无疑是径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赞径山藏》诗云:“径山一疏吼寰中,野烧苍凉吊达公。何处复求龙象力,金光明照浙西东。” 茶禅一味:径山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茶与参禅密切相关。 品茶,先苦后甘;参禅,在生死轮转中寻求彻悟解脱。品茶,目的是暂时放下俗事,在一盏茶的工夫里品味悠然心境;参禅,无非是“放下着”“吃茶去”,在顿悟的一瞬间云淡风轻,清静和寂。因此大凡名山古刹都自植茶叶,供采摘饮用。 径山茶相传最早就是法钦手植,用以供佛,以后广为种植。白云僧舍,茶香袅袅,径山茶、临济禅,就这样融为一味,难分彼此。 径山,五峰环抱,深山春迟。山回物静,松籁吟风。 因为气候、环境的独特与优越,径山茶拥有“天然味色留烟霞”,“氤氲香浅露光涩”(清金虞《径山采茶歌》)的清绝风味,而被世人誉为“真绿、真色、真香、真味”。 山上多泉,泉清水洌。唐代“茶圣”陆羽对径山茶曾作两次考察,寓居径山双溪的将军山清泉左近,挹泉烹茶。后人把这泓清泉叫作“苎翁泉”“陆羽泉”,以示纪念。 北宋翰林院学士蔡襄游径山时,见泉甘白可爱,汲之煮茶,称道泉清茗香,令人洒然忘疲。 径山禅门结合禅、茶,发展出一套程序严格、仪式庄敬的茶宴、茶礼。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这便是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的“径山茶宴”。 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 南宋端平年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从径山嗣法回国,带去《禅苑清规》一卷。后来,圆尔依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中有步骤严格的茶礼。茶礼流传民间,发展为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即日本茶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