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 苏轼 老人登山汗如濯,到山困卧呼不觉。 骚人未要逃竞病,禅老但喜闻剥啄。 此生更得几回来,従今有暇无辞数。 径山茶 径山茶又名径山毛峰,属历史恢复名茶,因产地“径山”而得名。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 ,内质有独特的板栗香且香气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径山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制作1公斤特级或一级径山茶需采6.2万个左右鲜芽叶。以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块,初烘摊凉,文火烘干等几道工序。 径山位于浙江省余杭、临安交界处,东径通余杭,西径连临安天目山,故有“双径”之称。有凌霄、堆珠,鹏博、晏坐、御爱五大峰,茶树多分布在峰谷的山坡中。山岭高耸,群峰环抱,云罩雾浓,森荫蔽日,日照短,昼夜温差大,气候潮湿。 峰谷山坡多为黄、红壤,土质肥沃,结构疏松,提供了绝佳的种植环境。芽叶有效成分含量高,其中茶氨酸含量高于一级杭炒青茶含量一倍左右。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诞生于余杭径山寺而得名。 径山寺,始建于唐代,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它原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是日本茶道之源。体现了禅意、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堪称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礼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流,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举行径山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在“茶堂”。 依次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先由主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 茶过三巡后,即开始品茶香、茶色,最后才是论佛诵经,谈事叙谊。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的精髓和核心。 始于中国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类聚名物考》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这一史料明确记载了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径山茶宴,成为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