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在历史上,农民大量地转变成产业工人是工业化国家经历的必然阶段。早在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就使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种情况在英、德、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新兴阶级强迫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解决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亚洲大多国家或地区,象日本、韩国、台湾更多的情况是,由于自耕农要解决越来越难以生存的问题,而且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很多农民自动抛弃土地,成为产业工人。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农民开始大量地涌入城市,当时的提法为民工。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农民流动的规模在中国是史无前例,这种人口流动称为“民工潮”。“农民工”作为术语从口头到书面开始大量出现。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两种户籍制度并存,造成城里人比乡下人优越,必然造成农民在城市就业困难、享受不到同等的福利。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遭受歧视,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他们是中国大陆城市最底层的阶层,许多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之中。“农民工”实际上是政府和媒体对在城市从事正当劳动的所谓“农业户口”公民的歧视性称呼。 二、赞美农民兄弟 农民兄弟 你们是辛苦的 背井离乡 从农村转向城市 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成为最可敬最积极能干的新生力量 你们 成就了成千上万的富翁 成就了城市的繁荣 成就了祖国的富强 你们 创造社会财富 繁荣城市文明 而自己 象候鸟一样游走在城乡之间 农民兄弟 你们是好样的 南阳贾红旗 与持枪劫匪搏斗 浴血感动新疆 泰兴市李祥 见义勇为感动台州 抓贼获浙“五一”劳动奖章 …… 农民兄弟 你们是伟大的 老实敦厚 善良勤劳 坚韧乐观 衣衫陈旧 面对城市的藐视冷漠 面对社会不公的回报 你们 依然掩饰不了 内心天然纯朴的品质 用最纯真的人性美 高贵品质和道德风尚 感动社会 感动中国 感动世界 三、我的农民情结 前几天傍晚,我和几个同事打完篮球后,在树下石凳上休息乘凉,这时有个过路人问道:“某某家在哪儿?”“不晓得。”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人便说:“哦,你们是民工。”退休的老同事不满地说:“我们是这儿的主人呢。”他都来不及解释,这里住居着几个单位的职工和租房者,我们不可能认识这里所有的人。我先是一惊,急忙笑着说:“对,我们是民工。”我们几个相视一笑,我们怎么都成了民工。那么过路人为什么说出如此素质答话呢?我想有这样的原因:一是我们皮肤黝黑,光着膀子,满身汗水,肩上搭着毛巾,这大概就是他眼中的民工形象,他以貌取人;二是校园里最近在忙着装修,经常有民工或坐在或躺在树下石凳上休息乘凉。 “我们是民工。”我说出并非是嘲笑过路人,并非在自我否定,而确实在自我肯定。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曾经是“民工”队伍中的一员,他们是我的农民兄弟。我是想说,民工又怎么啦,不偷不抢,凭着自己的汗水挣钱,民工生活处境困难,但人格与大家一样,甚至比所谓的“高贵”的人要高得多。 虽然城里经过消毒的自来水漂白了我的肤色,但是我的灵魂深处依然郁结着深深的农民意识。我不会忘记,小时候跟着父母亲、姐姐、哥哥做农活,经受烈日寒风的煎熬,享受丰收的喜悦。我虽没有城里宠儿的沾沾自喜,但也不会因为是乡下人感到自卑。因为我劳动、我辛苦、我光荣。 我不会忘记读书时去县城的商店购物时,用方言向营业员询问时,她说出的“乡巴佬”的腔调和那鄙视的眼神,让我获得一生刺激的力量。我不想和没有品位的人交舌战,因为她的爷爷,或爷爷的爷爷,或爷爷的N次方,肯定也是“乡巴佬”。 我不会忘记,20多年前高考落榜后冬修大堤夏防汛;忘不了既种棉花又插禾;忘不了自留地里的瓜棚;更忘不了我曾经是一名农村户口临时的制茶工人,照今天的话说,我是一个实打实的民工。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有个描述,“酷暑,不说高温使人心慌,单是车间里的轰隆声就叫人发疯,我拼命地干活,给'汗流浃背’做最美妙的诠释。下班回来,人象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夜晚,独自一人在车间看管茶叶。那工具箱既是我的书桌,也是我的床。白天这里嘈嘈杂杂,夜晚幽深静寂。成群的蚊子哼着催眠小调。数月后北风一吹,那幕幕窗帘成了我御寒的被褥,我按捺住焦躁不安的心,白天干活,晚上复习功课,全然不当是一个打工仔。晚上加班加点,一日三餐都是冬瓜还得看顺眼。一餐七、八两米饭下肚,确保精力旺盛。这里没有星期天,工作又苦又累,常常被上早班的拣茶工喊醒。……”最难忘的是那三位安徽祁门老师傅愿意手把手地教我这个打工的制茶技术,而对所谓的正式职工却有保留。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我有农民的真诚、勤劳和谦虚好学,没有正式职工的休闲与傲慢。当然我也不忘记我的月薪是永夺第一。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嘿嘿,田野又成了我的天地。说不定,几年之后,我又当农民或者民工去。 2007年8月20-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