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的生平和教育实践

 慈航的园子 2022-11-18 发布于广东

    陶行知(18911946),安微省歙县人,出生于旧中国农村,他亲身感受到农民的疾苦,因此,“亲民、爱民、为民、救民”的思想扎根于心灵深处。家庭贫困更激发他勤奋好学,因成绩优异,从读小学到美国留学,他都得人们的赏识和资助。

       1914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以全校总分第一名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他先入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政治硕士学位。他认为学市政是学做官而不能救国,1915年秋,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教育,拜杜威、孟禄为师,并得到杜威的赏识。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教授、教务主任。在教学实践中,他努力倡导教育改革,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陶行知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而办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年的平民教育;二是为农民服务的乡村教育;三是为工人农民劳苦大众求解放的抗战和民主教育。陶行知热心于科学、民主,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在于文化教育太落后,平民不识字。因此,他于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印《平民千字课》,奔走于苏、沪、浙、皖等地,创办了许多学校和平民读书处。

       1927年,陶行知继续摸索、探求教育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要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服务”,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同年3月,在南京郊区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积极为改造农村教育培养人才。陶行知以高官厚禄为耻,以艰苦创业为荣,脱下西装革履,穿上草鞋,和学生同劳动,共甘苦,与农民交朋友,投入了改造旧的传统思想,推行新的教育事业。这是他实践“生活教育”理论、改革教育的一个新起点。“乡村师范的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定“教学做合一”为校训,学校和农村声气相通,师生与农民体戚与共。通过晓庄师范的试验,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乡村教育的教师和革命人才;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晓庄师范的创办,影响到全国,形成了一个兴办乡村师范的热潮。

      1931年春,陶行知由日本回国后,又寄希望于“科学救国”。他发起“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了《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以推广科学知识。193210月,陶行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主张“工以养生,学以民生,团以保生。”的宗旨。在上海市区建有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等。在农村结合生产,还建立了木工、棉花工学团等。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关头,要起死回生,必须实施军事、生产、科学、识字、民权、生育等六大普通训练。”山海工学团教育了几千名工农劳动大众及其子女。在此期间,陶行知提出了大众教育的主张,大力推行了“小先生制”和“即知即传人”的普及教育方法。193510月,陶行知积极支持新安小学组成“新安旅行团”。新安旅行团努力实验“生活教育”理论,组织孩子们向民众宣传团结抗日政策。新安旅行团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陶行知热情赞扬“小孩能教大学生”,这是他把“小先生制”运用于抗日救国运动的一种崭新的有效形式。19397月,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在重庆北碚温泉开学。他提出:“创力育才学校的主要意见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这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团结起来做自觉觉人的小先生;团结起来做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团结起来做反侵略的小战士。”学校设普通班、特修班。特修班开设社会、自然、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七个组,聘请名师、专家任教。学校的教学按照学生的特长的爱好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德智体(智仁勇)全面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手脑双挥)。育才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成为教育园地一面旗帜。

       1946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民主堡垒”——社会大学,他在《社会大学》一文中,阐述社会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社会大学设政经、新闻、文学、教育四个系。教师为著名的进步名流学者。陶行知为了改革中国的旧教育,奋斗了一生。19467月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由于过度劳累,猝然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他的一生虽短,但他全心地致力于教育事业、民主事业和救国事业。他从实际出发,吸收了外国教育理论的长处,又继承了我国教育理论的精华;既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又批判洋化教育,在长期教育改革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珍贵的遗产。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人民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