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日战争最激烈时,鲁迅的老师在日本这样教育孩子

 冬不拉拉 2022-11-18 发布于安徽

77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1日,藤野严九郎死了。

那天,他去给人看病,需过一条河,走到桥上时,感觉头晕眼花,当晚就去世了。

他死时77岁,原因是脑溢血。

老年人得这病,最见不得头晕,一晕,就有大事。

藤野是鲁迅的老师,1945年死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不到5天,而距离鲁迅逝世,已经过了9年多。

图片

世上有一种人,本来寂寂无名,因为他身边的人出名了,他也成了名人。

张学良的看守、白素贞的丫鬟、雷锋的战友,还有诸多政治名人身边的警卫、司机、贴身侍从什么的。

这些人,凭一丝过往,可以写出一本回忆录。

或许,这就叫三生有幸吧。

藤野严九郎,如果不是因为鲁迅,估计永远不会为我们所知。

不过,与傍网红、蹭流量不同,藤野和周君,是先有了感情,而后被人扒了出来,遂成不朽。

这事放今天,如同热搜的王炸。民粹关切下,必然人肉,键盘侠大起底,盘出一番秘辛来。

有的很感人,有的被网暴。

其背后,都有一股意识流,看不见,摸不着,却很强烈,在殷殷利导,煌煌作引。

今天,抛开这恼人的废话不说,只论藤野和周君,其感情之挚,确实也可鉴明月。

图片


一、真实的藤野啥背景?

1902年,21岁的周树人,和友人一起,东渡扶桑,公费学医。

留着辫子,想着救国,探求维新,梦想自强。

这,大抵是那个时候,精英才俊的标准画像。

他们来学医,是听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受了西医的影响而开启的。

确实,如果不是荷兰医学,具体来说,是荷兰的人体解剖学,在幕末内战时,给伤残军人实施了手术,带来了立竿见影的临床效果,明治的朝臣们,也不会如此信心勃勃,引入西医,进而学习、照搬西方文明。

图片

要知道,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中医,或曰汉医。

军队打仗,来熬几副中药,贴几张膏药,治疗残臂断腿,确也勉为其难。

藤野严九郎的祖上,就是世代学医的。

从明治时,就钻西医,尤擅耳眼鼻喉。

图片

藤野比周君,只长7岁。

周来仙台医专学解剖学时,藤野刚转正解剖学教授,没几个月。

一个23岁,一个30岁;

一个初来留学,一个初升教授;

一个求学殷殷,一个治学谨谨。

图片

教学路上,目标相携,均以诚相待,以心相许。

此,为师生情感朴素真诚之基础。

周入仙台时,适逢日俄战争开打。

从1904,到1905,两国军队在中国,为了瓜分中国领土,酣战近1年。

对我来说,大辱。

对日本来说,是大振。

图片

因为,这是明治维新后,已经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日本,第一次实战检验。

此仗之捷,大大鼓舞了日本,也助长了日本军国气息,自此风火疯狂40年。

一个国家,富国强兵的结果,必然是动武。

日本民众,十之八九,也被这股火灼热,高烧不退。

据说,此仗后,日本青年参军者众,如蝇竞血,如蚁聚膻,无论穷贵。

图片

所以,在影院,周树人看到难忍一幕:

一群日本人,把为俄军送情报的中国人,当众枪毙。

观影者中,中国留学生沉默,日本学生则高呼“万岁”,周君感觉异常“刺耳”。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多年后,周仍心留阴影。

周由此弃医,委婉告诉藤野,藤野大概也猜出了八九,遂写“惜别”二字,并照片一幅,赠周君。

自此,两人分别,再无交集。

图片


二、鲁迅为啥信任日本老师?

想来,在仙台医专的2年,不苟的藤野,给予了周真诚的关怀。

批改作业的认真,治学的严格,为人的严谨,让异国他乡的周君,实在难忘。

尤其是,在中国留学生备受歧视的大环境下,藤野的真诚,让周的心理格外温暖、信赖。

仅此这一点,已经让周认识到,日本人,与日本政府不同;普通日本民众,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同。

这,是后来周回国后,始终如一的见解。

图片

“日本和中国大众,本来就是兄弟。”(《闻小林同志之死》1933年)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1933年)

直至1936年去世,鲁迅对中日关系,一直超越民族偏见,抱着善意、友好的期待。

后人记述,他生前,一共结交了160多名志同道合、爱好和平、敬重中国、思想进步的日本友人。

只是,在日本全面侵华前,他就英年早逝了。

图片

历史上,鲁迅自1906年离开仙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藤野。

20年后,1926年,已经成为中国大文豪的鲁迅,在厦门大学执教时,写下了散文《藤野先生》,后收录于《鲁迅选集》。

1935年,选集漂洋过海,在日本翻译出版了。

一天,读到此文的一个初中汉语老师,问他的一个学生,这里写的,“怕不会是你父亲吧?”

这个孩子,回家给父亲看,他父亲这才知道,当年的周君,已经出息了。

图片

不错,这孩子的父亲,就是藤野。

不过,已经成为乡间诊所医生的藤野,此时并未兴奋地主动联系鲁迅,亦未大肆宣扬。

直到翌年,鲁迅逝世,报道鲁迅的报纸,在日本传开。有人拿着报纸找到藤野,藤野方知不幸,媒体才报出这段秘辛。

“他以双手接过记者携来的鲁迅葬仪的照片,恭恭敬敬地把照片高举过头,先施一礼,再捧到胸前仔细观看。”

图片

后来,他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作为对鲁迅的怀念,感情同样真挚动人。

他说。周君当时成绩并非很优秀,所以他印象并不深,只记得他上课非常努力。

他说,当时,社会上仍有把中国人骂为“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

而他藤野呢,从小学汉文、读经儒,对中国先贤十分敬重,所以很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这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图片

藤野发表此文时,是在1937年。

当时,中国矢志不渝抵抗侵略,这篇文章能在日本发表出来,在当时军国背景下,实在难能可贵。

这说明,交战中的两国,人民之间并非绝对敌我,任何时候,政治宣传都涵盖不了所有民意。

中日友好交流,源远流长是绝对的,不是一刀民粹能截断的。

鲁迅逝世后,中日战争愈演愈烈,此时,作为乡间诊所医生,藤野与官方持不同看法。

图片

他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应当尊重中国人的先贤,同时要重视那个国家的人。”(茸绥之主编《普迅生平史 并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出版,第2卷)

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藤野说: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彼等皆应作为道德上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实为至要。”(同上)

图片

藤野一生命运多舛,8岁幼年丧父,后长兄、次兄早逝,中年丧妻,晚年长子又在战场死去。

自己的教授一职,在鲁迅回国几年后,也因学校升级而自己学历资格不够,自己申请了退职。

从此回乡,一心行医,30年未改,直至日本投降前5天,因脑溢血病逝。

图片


三、结语:

1️⃣ 藤野与鲁迅这段师生情感,朴素真挚,积极向上,两人互为怀念的文章,更是感人至深。

今天,是藤野去世77周年,这篇文章值得重温

2️⃣ 鲁迅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去世,其所言“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固然难以接受,但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和未来,都无法改变

图片

3️⃣ 任何时候,局部代表不了整体,整体也涵盖不了局部。

正如安倍遇刺,有饭店打出离谱条幅,不可认真,上纲上线。

因为,民粹代表不了中国民众整体素质

也如日本军国主义高涨之时,那些口号震天响,但也不可认真。

此时,乡间行医的藤野,所发出的对中国友好的声音,根本无法传播开来。

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良心和眼睛,都是瞎的。

只是,历史的书写者,是戴着眼镜的。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

但最终,是由人民来书写的。(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