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疱疹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可经过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但残余的疱疹病毒可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的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潜伏的病毒就容易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疼痛可分为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急性期疼痛是指带状疱疹发病后至皮损愈合期间的疼痛,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指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带状疱疹相关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是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以多种疼痛形式并存。 针对两种疾病时期的疼痛,所选择的止痛药是不同的。并且疼痛的情况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疼痛级别,选择的药物也有所不同。 首先,在选择止痛药物前,医生和临床药师需要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医生和临床药师有很多可以辅助评估患者疼痛强度的工具,比如医生和药师常常使用这个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让患者可以自己描述自己的疼痛等级。 根据患者的疼痛级别: 急性期疼痛可选择:非甾体抗炎药、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抑制剂、阿片类药物。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选择的止痛药: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抑制剂、阿片类药物。
![]() 抗病毒药物的选用及使用疗程 ![]() 抗病毒药物是带状疱疹临床治疗的常用与主要药物,在发疹后24-72h内开始使用,能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缓解急性期疼痛及预防PHN的发生。常用药物如下:
此外,局部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有争议,常用有阿昔洛韦和喷昔洛韦乳膏,国内推荐作为辅助治疗。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辅助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可有效缩短水疱消退、结痂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抗病毒治疗 ![]()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分期镇痛用药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及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的镇痛药物主要有以下这些: 治疗PHN的一线药物: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PHN 的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许多患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 2 周。 PHN 的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一线治疗药物 1、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加巴喷丁的起始剂量为每日300mg,常用有效剂量为每日900~3600 mg,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的应减量,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 普瑞巴林是第二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能够缓解疼痛、 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普瑞巴林剂量每日为150~600mg,滴定期5~7天。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减量。普瑞巴林的特点是滴定和起效更快。 2、三环类抗抑郁药 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每次12.5~25 mg,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最大剂量150mg。 应注意其心脏毒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光眼、尿潴留、自杀等高风险患者应慎用。此外,该药可能导致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老年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风险高,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测。 综合整理:Arzt 编辑:Arzt 仅供学习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