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欣赏石之趣?

 cxag 2022-11-19 发布于辽宁

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人们常用构图里的三远,高远、平远、深远,去看由许多石头构成的整体——

图片
图片

高远,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图片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山下向山峰仰望。山势逼人。

巍峨高山似黑云压城,令人感到巨石般的重压。

图片
图片
图片

平远,如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和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

图片

▲《潇湘图》五代十国  董源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水村图》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没有仰望山巅带来的压迫,而像从某座山的山顶远眺。

万物苍茫、天开地阔。

图片
图片
图片

深远,如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图片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 上海博物馆藏

“山重水复,深邃莫测。”犹如身处山间,被群山叠石环抱。

向山的内部窥看,重山复岭,树干掩映,溪水曲折。有仰望,有远眺。看不透。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当人们着眼于细节,不看整体,只欣赏一块“石头”。也总结出了四个审美要求:

瘦、皱、漏、透

这是四个字是用来形容我国古代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太湖石”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 苏州园林“狮子林”中的太湖石

中国山水画不断演变的同时,中式造园艺术也被文人审美逐渐推向极致。

造园时,人们不能将整座山搬到花园中,于是便“以石代山”。

而太湖石造型奇特,有重峦叠嶂之姿,且质地通透,尤其适合用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上。

北宋末年,宋徽宗为建造“艮岳”遍搜奇石。地方向徽宗进献的“花石纲”,即太湖石。

图片

▲《祥龙石图》北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按照古人对石头的审美标准,首先石头不能过于丰腴,要“瘦”,有曲线美,避免憨傻。

“皱”就指是石头一定要有变化。最好能达到山深邃莫测的姿态。

“漏”和“透”基本都是贯通的意思。只不过古代认为“透”是指横向观,“漏”是指纵向观。

恰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的山水画要“可望”“可行”“可游”“可居”。

古人“以石代山”,对山的要求,自然也延伸到对石的审美。太湖石的瘦、皱、漏、透。有姿态美,亦有想象美。

图片

石头构成了山的蜿蜒向背,也搭建了山的高低错落。石虽小,却是山的雏形。

图片

▲《春夜宴桃李园图卷》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太湖石千姿百态,大型者可达数吨,小巧者垂手可提。大型置于园林,小型则摆在桌案。

观复博物馆以瓷器烧造出太湖石的姿态,推出——「仿太湖石笔架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和草木一样,石头是自然界再寻常不过的组成部分。

人与自然,互为彼此。视石水为知己。即,石之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了可做笔架、镇纸、书房摆设等,此「仿太湖石笔架山」内部通透,还可以用来燃放塔香。

图片
图片

可赏可用,意趣盎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