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云晓: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是生活教育(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11-19 发布于山东

孙云晓先生

闲暇教育

孙先生非常赞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闲暇出智慧”的哲言,因为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独立地思考,自由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所以,父母应当给孩子一定的闲暇时间,去玩耍,去运动,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等。可是,现在的父母,几乎让孩子全天候地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认为闲下来是误人子弟,甚至孩子读课外书、出去玩耍等,都会担心考不出好成绩而全面禁止。

美好生活固然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最重要的则是精神生活的丰沛,而且有的时候,家庭生活也会向外延伸至大自然之中。

孙先生说自己于1955年生于青岛一个工人家庭里,当时家里非常贫穷,可是,由于家庭精神生活的美好,对其一生都产生了影响。童年时代,孙先生常在山里与海边玩耍,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延续至今依然初衷不改。所以,后来定居北京之后,每年都要去颐和园、香山、植物园等园林游历100多次。现在很多孩子想着天天到山里和海边去玩已很不现实,因为父母更加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而不是闲暇生活。

孙先生11岁的时候,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在校学习已不可能。可是,他却看了很多文学名著,而且从15岁之后,又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父母不但不予干涉,反而认为“孺子可教”也。而当时之读,就让他拥有了一个成为作家的梦想,后来梦想成真,而且成为了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

了解孙先生者都知道,他不只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演讲家。可是,谁能想到,他小时候竟然是一个口吃的孩子。而在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彼此形成一个参与玩耍的规则,就是要轮流讲故事,不然,就被排除在外。孙先生虽然有口吃的缺失,可他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又让其他孩子望尘莫及。所以,他就陆续为大家讲这些名著。开始的时候受口吃影响,他只能断断续续且比较吃力地讲;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讲得越来越流畅,口吃也不治自愈了。

面对当下的学生死啃书本,孙先生很是忧虑,认为一时也许可以考进理想的学校,可是,往往由于从小缺失“闲暇”而出的“智慧”,所以,尽管学了很多知识,却往往形不成智慧。即使不少考进名牌大学文学院者,毕业之后不但没有成为作家,甚至文章写得不多,能够发表作品者更是凤毛麟角。可想想鲁迅、茅盾、莫言等,并没有上过名牌大学,可是,却成了著名的作家。而想想他们童年的闲暇之日的阅读,就不难明白他们之所以大器晚成之美了。

孙先生感叹于当今学校教育的短视思维,甚至让父母也围着学校的应试教育团团转。一次他到外地讲学的时候,见到一位久违的朋友,本以为他一定会和自己好好地叙旧,没想到刚一见面,他就很自豪地说他是学校家委会主任,每天抽出很多时间,想方设法从网上搜集辅导材料或考试题,然后为每个学生各印制一份,再交到学校领导手上,用于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考试,或者让学生放学之后继续刷题。因为这个家委会主任很想让孩子多做试题,可孩子非常反感,甚至直接反对。而通过学校考试或布置“作业”,虽然由此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心怀不满,却由于是学校布置的任务,岂敢违抗,只好硬着头皮应付。

这位家校合作的“典型”滔滔不绝地说着的时候,孙先生却情不自禁地生出了无限的感伤。孩子在校学习压力之大已经苦不堪言,父母们却“帮助”学校让孩子在家用更多时间学习。这哪是家校协同育人,完全是家校联手折磨孩子啊!那么,家庭生活还有多少?也许,孩子可以多做一些辅导题,甚至考进了一所理想的学校,可是,因为童年和少年时代失去了其应有的家庭生活,终生也无法进行弥补这一缺失。

孙先生谈到目前出现在某些大城市里的鸡娃现象,即父母持续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为孩子安排名目繁多的学习任务与培训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以考取好的成绩,考进好的学校。看来,应试教育不只是学校愈演愈烈,在家庭中也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虽有家庭,可家庭生活却离孩子们越来越远,甚至没有了生活,或者只有一些畸形的生活。而一个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生活,从小体验不到家庭美好生活的感觉,未来何谈幸福?

所以,孙先生在很多场合都呼吁:父母一定要提高对于家庭闲暇生活价值的认识,改善自身不良的闲暇生活方式,与孩子一起商量、制定闲暇生活规划,增加户外活动,满足孩子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