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艮卦

 昵称26737767 2022-11-19 发布于北京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它和震卦相反。高潮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止。

艮卦是《序卦传》六十四卦第五十二卦,其卦象是上卦与下卦皆为艮为山。山,一方面是稳如泰山,静止不动之象,另一方面是山为险,告诉我们要敬之,知险而止,故艮卦有停止,静止之意。另外,此卦为名“艮”而不曰“止”,却又不仅仅只有止义,《艮》更有如山之安重,坚实、敦厚、静之义,是以卦名为“艮”而不名“止”。 

同样因为艮为山,山有稳定结实,经历桑海桑田而屹立不倒的执着。

艮卦紧接着震卦之后,正是因为震,为雷,也动,而万事万物不能只动而不止,动静结合方能周而复始,是故震卦之后受制于艮卦。艮卦为两山相对,山与山相对而不相交,正是艮为止的最真实体现,而八卦中其他的天天地地风风火火泽泽水水雷雷都能相对相交。

艮卦以艮为意告诉我们,君子为人处世,要知道自己需要坚持做什么,更要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或者停止做什么。

应该坚持做什么就是“止于行”,如《大学》中所言“止于至善” ,为人臣止于忠,为人子止于孝。“至善”是善的终点之意,也可理解成不停地接近善的行为。

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或者停止做什么。任何行为举止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任何行动措施应该合乎时宜,等待好的时机。


儒家之用《艮》


儒家用《艮》,在儒家经典《大学》一文,首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用《艮》,首在知止。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知止而后能安、能虑、能得,可视为儒家用《艮》之首;


儒家用《艮》,在儒家经典《大学》一文,更以《诗经》中的几首诗,说明止得其所之用。《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儒家用《艮》,用其止得其所之义。


儒家用《艮》,尚有《艮卦》象辞: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可自得之。需要了解的是,儒家用《艮》,并不迂腐,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道家之用《艮》


《道德经》第20章,众人熙熙,我独泊兮,若无所归。老子把自己说的像个傻子一样,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老子说自己似无所止,其时鸡贼鸡贼的,老子其时是,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所食之母在道,老子寂兮似无所止,实际上老子止于道。结合《道德经》第20、32、44章即可明了。


佛家之用《艮》


六祖之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本性自净自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止于自性,《艮》于自性。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艮》之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众人总是动而不已,而不知《艮》,而不能《艮》,是为什么呢?《道德经》说是:众人皆有以。众多的欲望牵于前。佛家六祖说是:外着于相,内心即乱,不能《艮》于自性。


艮其背,欲望在前,以背对之,则能不为欲望所牵而动,则能无欲以乱其心,心乃止乃安乃艮。《艮》:艮其背。


人之有欲不能止不能艮,乃是因为有我,如果能去其私欲,止欲修行,则能去我,乃至无我之境,乃至不获其身之境,则能止能安能艮;《艮》:不获其身。


外物在前,视若无睹,如同走在庭院里,明明有人也当没有看见。《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欲无我,私欲不萌,则能安处安止,归于敦厚之仁;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则入禅定,则能安止于自性。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乃得止之道,乃得《艮》之道。


儒家知止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能有所得;道家知止不殆;佛家知止能见自性;知止无咎。《艮》:无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