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家徐文兵《字里藏医》整理笔记(9)

 背后国文 2022-11-20 发布于江苏

很多疾病并非是器质性的病变,而是心理因素所造成,却造成了身体上的不适。西医对付此类病症可能毫无办法,而中医却能发现病人的病因、病机,并能利用合适的治疗手段让病人恢复健康。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和攻击西医,我只是想说,中医更应受到尊重。如今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不是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而是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怎样安,怎样定,安在哪,定在哪,中医有其独特有效的办法。

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八部分:惊悸。

“惊”是简化字,繁体字写作“驚”,形声兼会意,意思是马受到恐骇刺激以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说文解字》:“惊,马骇也。”

后来用“惊”来指人受到突然的恐吓刺激以后,尖叫、心陡然提起、心跳加速。总体来讲,这是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袭扰以后出现的不安不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神明紊乱导致气行失常,中医总结为“惊则气乱”。

人神藏于心中,外有心、心包护卫。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坚固的人轻易不会使心神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不动心,始终处于安定、归宁状态。

如果心、心包气血虚弱,无力护持心神,人就变得特别敏感,未必有大的刺激,人也容易被惊扰。有人会被梦魇惊醒,冷汗不止。有的人不敢独卧,害怕闪电雷声。有的人不敢出行,害怕嘈杂喧闹,闭户塞牖,向隅而泣。

中医把惊归于七情,七情过度变化会伤害心神。古人以平抑七情为养生之道。平时养生,我建议人们睡觉的时候就把电话关了、拔了,免得深更半夜熟睡的时候被电话铃声惊醒伤神。人们习惯于上闹钟叫醒自己,其实也不好,不如睡前静心对自己默念几句该几点起床,到时候生物钟自然唤醒为好。

“悸”的意思是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成语中有“心有余悸”一词。

心悸大多由惊而起,起因和初期症状为心跳加快,严重到自己能感觉到,甚至失魂落魄症状为悸。但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那就是病态了。其实这就是心神外越,也就是心神不宁的表现。心悸大多由惊而起,起因和初期症状为心跳加快,严重到自己能感觉到,甚至失魂落魄症状为悸。

遇到出乎意料、不能理解的事变,也容易让人惊悸。

有的人是被噩梦惊吓,遂至心悸。

心悸日久,失魂落魄,也就离死不远了。

第二辑《从性命谈起》第九部分:怔忡。

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

“怔”是形声字,发音同“蒸”,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愣怔”,就是这个意思。发怔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突然的惊吓,惊呆了。也可能是碰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脑子转不过来。还有可能是心不在焉,神游物外,空余皮囊呆立。还有就是情到深处,不仅心跳停顿,呼吸停止,大概地球也停止了转动,时间也凝固了。

从脉象上看,怔的表现是心跳和脉动出现间歇、停顿。中医把伴有规律停顿的脉叫作代脉,一般在有规律的搏动中出现有规律的停跳。这还属于早期,容易治疗的怔。严重的就是出现完全没有规律的停顿,中医把心率缓慢的叫作结脉,心率很快的叫作促脉。

“忡”,发音同“冲”,含义相近,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词“怔忪”,其中的“忪”发音同“中”,含义与“怔”相近,而“忡”的含义正好与“怔”相反。

相思的人有急切、冲动的心情,其他的情绪、情感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到心率和心律。更不必说焦虑、烦躁导致的心跳突然加速。

“怔忡”两个字同用,相反相成,意思就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这是典型的心气不定、心神散乱的表现,属于危重症。心神安定的有规律的心跳,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怔忡就是心乱的具体体现。

预防怔忡的发生,以护心为首要。首先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易导致怔,忧易致忡。其次要避免感情、情感伤害。爱恨情仇、贪嗔痴怨都很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乱。

“怔忡”的反义词应该是“安定”“宁静”“心如止水”“波澜不起”。古人形容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皆不为所动。这种定力,需要身心的培养和训练。

对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必须用针药养护、安定心神。比如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茯神能利水,解除心脏负担,治疗心悸,使心神得伏藏。琥珀能安魂定魄。炙甘草汤能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以艾灸关元、神阙回神,针刺神门、曲泽调整心律,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以上为第九部分整理内容,如有侵权,请速告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