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图谱3.0时代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大奔h1wmjlcm1r 2022-11-20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图片


课程图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确保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培养目标。与课时计划不同,课时计划聚焦在单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而课程图谱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通常是整个学年)的课程内容。通常情况下,课程图谱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时长。

从发展过程来看,课程图谱的绘制方法已经有了2次升级,我建议我们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第3次。在描述课程图谱3.0之前,我将先回顾课程图谱1.0和课程图谱2.0。


图片
课程图谱1.0:教师的教学日志图谱

在20世纪70年代末(1980),芬威克·W·英格利希(Fenwick W. English)提出了绘制课程图的想法,作为展现教师实际教学内容的手段。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课程图谱的广泛应用才出现;当时海蒂·海斯·雅各布斯(Heidi Hayes Jacobs)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课程全景图谱:融合K12课程与评估》推动了课程图谱的发展(Jacobs, 1997)。

第1代的课程谱图是生成性的,更像教师的教学日志。把教学内容和技能记录在日志的日历上,展示自己已经真实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时长。

这种生成性的教学课程记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在年级和学科会议中,分享和比较各自的图谱,从而检查年级或学科的横向一致性。(比如:询问“是否遗漏了任何重要内容或技能?”)

日志图谱还可以对各年级的课程进行纵向观察,通过这种方式,课程团队既可以发现漏洞空白;(比如:“我们发现在高中没有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写研究性论文。”)

也可以发现没有意义的重复冗余。(比如:“我们发现幼儿园和二年级都正在教授关于恐龙的单元。”)

在这一时期,课程图谱软件应运而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电子工具,方便输入和保存图谱、更新课程,并生成各种报告来检查课程的一致性。

图片

备注

我们中国学校因为有统一的教材,都没有使用类似的“事后”记录的方法;而是在学期一开始就提交“事前”学期教学计划,且往往由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组长提交,确保课程一致性。

图片


图片
课程图谱2.0: 基于标准的图谱

随着各州制定各学科的标准,作为地方课程目标的第2代课程图开始出现。有时它又被称为“共识图谱”(Jacobs,2004),因为它需要年级团队和学科团队一起来核对标准,并就整体课程内容和顺序达成一致,以确保课程在横向(同年级不同班级)和纵向(不同年级)与标准保持一致。有些地区和学校更进一步,将基于标准的课程图谱与教学进度建议相结合,教学进度建议规定了在指定教学内容和技能上教师应该花费的时间。

图片

备注:

美国的做法有了“事前”的味道,可能对比中国有统一教材的优势,它这个“事前”的做法也不稀奇。但是千万别小看课程图谱2.0,它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基于课程标准”,从这个时候开始,“课程标准”就成了老师每天教学都必须打交道的东西,这是非常关键的变化。



图片
课程图谱3.0:表现性图谱

教学日志图谱和共识图谱,在各自所处的阶段都很有价值。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只是侧重于确定课程的“输入”,往往是在日历上明确了教师要教什么内容,看上去就像是教学内容列表或年级水平标准列表。

我认为,现在就是对课程图谱的概念进行调整的时候。课程图谱的重点,应该放在反映未来教育最重要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学生预期表现上。

关于课程,我们应该问的最基本的问题,不是“我们将在课程中教什么?”(注重内容输入),而是“学生应该能够用所学做到什么?”(注重学生表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围绕真实性任务和项目来绘制课程图谱,会怎么样?

图片


真实性任务要求学生在现实且相关的情境中应用(迁移)自己的所学。这些任务包括明确的目标、目标受众和真正的限制(例如,日程、预算、字数)。由于这些任务往往是开放性的,因此能够给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创造力的机会。以下是各个年级可以在课程图谱中使用的表现性任务的例子:

  • 准备并呈现一个关于研究课题的多媒体TED演讲。

  • 根据主题创作一个原创故事展示给低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编写一个剧本。

  • 创建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示“现实世界”的现象。

  • 进行科学调查以探索一种现象或回答一个问题。(比如:“哪个牌子的纸巾吸水性最强?”)

  • 准备一份公共服务宣言,鼓励市民……。(比如:投票、节约用水、志愿服务。)

  • 制作一份指南,教别人你所知道的技能或过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编写一本技术手册(比如:为一个新的软件应用程序)。

  • 思考一个当代的问题,研究不同的观点,确定你的立场,并完善你的论点、理由和证据支持。

  • 批判性评价网站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 创建一张信息图来解释……。(比如:某个判例如何成为法律,病毒的指数传播。)

  • 在选定的媒介中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来表达你的思想或感受。

  • 针对个人兴趣提出并实施一个“好奇心项目”。


课程图谱3.0的一个关键特点是:不同的表现性类型(例如:为不同的目的和观众写作、调查探究、艺术表达、设计思维)会在不同的年级重复出现。就像学习一项运动或一种乐器,需要若干的机会来练习和表现,学生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机会来学习、完善这些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各年级日益复杂的情况,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探究、解决问题、辩论和口头交流等复杂技能。

这是一整套在各年级之间和学科之间协调一致的真实性任务,围绕真实性任务“套装”来绘制课程图谱,可以带来一系列好处。它可以: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学习体验。由于这些开放性任务设置在真实的、现实的环境中,它们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动机和参与:(1)当学生在课堂之外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时,更有可能看到意义性和相关性;(2)学生更有可能认识到需要学习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这是真实工作的必要条件;(3)有“发言权和选择权”且与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相关的学校作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第二,转变只追求“覆盖”教学内容的做法。注重表现性的课程,鼓励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能够在新的多变的情况下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想想体育教练的指导,教练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让运动员为比赛做好准备(真实的表现) ,而不是一页一页地“覆盖”战术手册!

图片


第三,自然而然地将“21世纪技能”与学科内容和技能结合起来。诸如批判、协作、沟通、创新,这些在学校以外的真实世界中受到高度重视的技能,这些通常在“毕业生画像”中反复提及的技能,需要在学校课程内,通过设计,来培养和评估。

第四,提供未在标准化考试中充分衡量的有价值的学习成果(论证说理、设计思维、多媒体沟通、历史探究、科学探究、社区合作项目)的证据。如果没有系统的方法,来收集证据、来跟踪学生在这些重要成果上的成长,它们很容易就会从传统教学和评估的缝隙中溜走。

第五,支持数字档案袋的开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收集相关作品,来获取学生在整个学校和职业生涯中取得真实成就的证据。

第六,帮助培养一种持续改进的校园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定期开会,来评价学生在共同的表现性任务/项目中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改善学教评一体化中的薄弱环节(DuFour, 2004)。教师教研团队的定期工作,也能打破教室与教室之间的隔阂,培养共同改进的文化,并建立一个注重专业提升、注重学习结果的工作环境(McTighe,2008)。


图片
结论

我的观点是,未来课程应该着眼于为学生的可迁移的素养做好准备,让学生在我们这个日益复杂、相互关联、不可预测的世界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时,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确定符合国家课程方案标准、体现21世纪技能、且提供深度学习证据的关键可迁移表现,来绘制课程图谱。

我的长期写作伙伴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曾经认为,学生毕业时应该有一份“成就”简历,而不仅仅是学时折合学分、不管学没学会都不变的课时、GPA成绩单。通过围绕真实表现性任务绘制的课程图谱,我们可以实现他的愿望。现在,就是我们实现这个想法的时机。

图片

备注:

当全球任何一所学校真的准备好了全面落实素养教育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学校的课程图谱3.0;而拿不出课程图谱3.0,但能拿出若干个不带“重复类型标签”的表现性任务或项目的,就是个体教师个体能力,还没有来得及转化成教师集体效能。

 图片

来源 | “素养的夏天”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