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反观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就会发现,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时代的要求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显得越发重要而紧迫。 然而,关于基础教育是否需要承担培养创新能力的任务和能否培养创新能力,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的人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人把创新能力培养简单归之于进行思维技能的训练。这些都是由于错误地理解学生创新能力的缘故。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在不断提高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思维、人格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以后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不仅应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创新所需要的全面的知识技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人格特征。 基础教育要承担的这些主要任务决定了,创新能力培养要涉及学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而在这三个方面,目前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是活动课程、发现学习和表现性评价,以往的学科课程、接受学习、学业成就评价不仅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甚至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的人对于这种一概否定学科课程、接受学习和学业成就评价的认识持不同意见。论文以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为主要线索,基于对教学实践的调查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分析、澄清一些认识的基础上阐述并确立自己的观点。在教学内容上明确提出,学科课程并不必然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但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教育还需要设置活动课程,两类课程必须形成相互结合的关系,才有利于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达成优势互补。在教学方法上明确提出,接受学习并不必然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科课程的教学要以接受学习为主,但是单一的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发现学习,要注意机械的发现学习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二者的关系上,必须相互结合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上明确提出,学业成就评价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不科学的学业成就评价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还需要有表现性评价,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两种评价相结合,教师要运用评价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据此,论文的主要观点是:培养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的职责;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将学业成就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运用评价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论文是从新的视角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而不是终结。
【关键词】: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32.0 【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