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云晓:家庭教育的主体内容是生活教育(四)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11-20 发布于山东

孙云晓先生

关注食育

孙先生说,家庭生活教育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叫食育,就是关于饮食的教育。民以食为天,教以育为先。所以,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而且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开始。早在2005年,日本就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规定日本人从幼儿园到中学阶段都要接受“食育”,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在日本普及推广。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和普及,日本的食育已经在培养国民拥有健全身心、丰富人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顾建文认为,20年前医院里慢性病人很少,现在慢性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日常饮食习惯不当所致。如何科学、安全、合理饮食已成为影响幸福、健康甚至性格培养的重要问题。他呼吁,我们国家开展食育已十分必要和迫切,应将食育提高到和德育、智育、体育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认识和理解,应针对学校、学生、教师、父母开展有针对性、丰富营养知识的“食育”,在儿童时期即进行食物、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及时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从根本上走出饮食误区。

遗憾的是,我国现在不少儿童甚至青少年,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不健康的垃圾食品,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美味佳品”。于是,肥胖儿童越来越多,患病率也居高不下。所以,饮食健康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特别关注饮食健康的问题,在《论语·乡党篇》就有这样记载孔子关注饮食健康的一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意思是说,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到吃饭的时间,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而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不新鲜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还有这样一章:“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意思是说,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因为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超过三天,就不能再吃了。

孔子一生身体健康,终年73岁,在当时绝对是高寿者,这与其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无关系。

当然,食育还不只是饮食健康,还有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等。《黄帝内经》上就有“饮食有节”之言,提醒人们在饮食上要有节制,吃饭要7分饱,不要吃得过多,否则可能会引起过多能量和食物的摄入,进而加重胃肠道的负担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饮食要有节律,言外之意就是吃饭要规律,早餐、午餐和晚餐要按时、按量来吃,如果如果打破这样的节律,也会增加胃肠道患病的风险。

所以,孙先生说,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食育观,父母就教会他们健康饮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日三餐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了解到生活作息规律的重要性,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保障他们从小拥有健康的体魄,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先生说,食育还包括餐桌文明礼仪等内容,其实,这其中就蕴藏着我国传统的餐桌文化,孔子所说的“食不言,寝不语”,还成了目前某些学校对学生用餐与就寝的要求,并构建了学校一道别样的精神风景。其他诸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主客之分等,则可以让孩子从中学会分享和责任的担当。此外,家庭食育中还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特色,通过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可以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激发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继承和发扬具有优良传统的饮食文化。

孙先生认为,父母还通过以食物为载体的互动,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比如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品尝美味的餐食。当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进餐的时候,可以互相关怀一天的生活,交谈各自发生的趣事,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孙先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深入的研究,认为其中所谈的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和行为习惯等五个方面,而这些,几乎都与家庭生活有着内在的维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