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中军|生活在沁阳,是一种很幸福的人生

 河南文苑 2022-11-20 发布于河南

生活在沁阳,是一种很幸福的人生

我是沁阳人,生在沁阳,长在沁阳,浪迹江湖几十年,最大的成就是能喝酒,尤其是啤酒。

酒喝得多,见过的场面也多,真正的阅人无数,毕竟是有酒就有故事。

早些年,酒在农村是个很奢侈的东西,队里有户人家,连生几个女孩,最后生了个男孩,村里人叫"末瓜",全村人都替他们家高兴,他请村里人喝酒就是用瓦罐提了些粉条菜,打了一斤散酒,用指头肚大的小酒盅在大亍吆喝几声,"今个请老少爷们喝酒“,有路过的喝一盅两盅就完事了。

沁阳有酒厂,前前后后好几个,最初是地瓜烧,街头小铺卖一角钱一小黑碗,人们戏称"一毛辣",也有仿《竹叶靑》的酒,商标图案基本一样,名叫《青竹叶》,后来又有《清宫酒》,现在则是高中低档的《怀府酒》。

酒是社会的润滑剂,是晴雨表,一个人酒量的大小也能间接反映一个人的处世能力。“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全国一片碰杯声,不差咱们这两盅”,酒场上人们总爱戏说这几句话,可直正能让全民碰杯,尤其是农村,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那时候的社会,是一派祥和,到处茑歌燕舞,国家分田到户,家家粮食都吃不清,村里又有企业,可以上班挣钱,没有高房价,高学费,娶媳妇也花不了多少钱,也没有卡拉Ok,更没有微信交友一夜情,男人上班挣钱,女人在家带孩子,也有一块上班的,下班夫妻双双把家还,村口买些小菜,买些酒,简单的酒菜也是品味人生。

白天抓革命,晚上促生产。

最初是小酒盅,一两倒三盅,后来不过瘾,改醋水碟,现在直接使茶杯,酒量也见长,好象人人都能喝半斤八两。只不过当初喝酒是高兴,现在是喜也喝,愁也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说起来我们这里最早使大杯子喝酒的是西万镇。

西万镇地处沁阳北部,太行山脚下,是豫北有名的煤碳集散地,山西内蒙的煤炭都要在此集结,然后再发往全国各地。村里青壮年似乎只有两个职业,开卡车拉煤,选煤厂上班,种地倒成了付业。整日的奔波劳累,风吹日晒,再加上职业环境所致,一个个都是黑衣皮裤,和他们在一块喝酒仿佛是铁道游击队聚餐,小酒盅划拳行令便显得难以尽兴,几番过度之后,现在直接是茶杯喝酒,话稠酒多,更显豪爽风格。

在沁阳,每个乡镇都有拿得出手的风味小吃,并且不同凡响。沁南的闹汤驴肉,肉丸,白丸,绿豆丸,沁北的凉粉,甜麻糖,卤鸡,档次高的八盘十碗流水席,次一点的山珍海味烧杂拌,哪一样下酒菜都能让你不醉不归。

闹汤驴肉现在名扬四海,当年却是众多风味小吃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是不贵,甚至没有猪头肉贵。

不光驴肉有闹汤,牛肉也有闹汤,那时人们购买力有限,肉铺老板为了调动吃家们的积极性,加上了闹汤,本来肉就好吃,再有闹汤那更是锦上添花,至于闹汤的做法,那是各有各的高招。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奥妙不同。

早先的闹汤驴肉店都在临街的小夹道里,小桌小板凳,三毛钱驴肉三毛钱酒即可美餐一顿。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大浪淘沙,现在的驴肉店鸟枪换炮,都成中高档酒店,不扎轱个西装领带都不好意思进去,吃个驴肉仿佛都成了成功人士。

可该吃还是照样吃,毕竟是盛名在外,来了朋友客人还是得请吃闹汤驴肉,临走再送二斤驴肉丸子,“能舍孩他娘,不舍驴板肠”,只过是苦了驴,肥了老板。

流水席在沁阳叫合碗席,因为席上很多菜都是蒸碗,上席合到海碗,开汤即成。和大地方的流水席不同,沁阳的合碗席荤素分明,肉就是肉,菜就是菜,如同沁阳人的处事风格,敌人就是敌人,朋友就是朋友,既不能化敌为友,也不会冰封前隙。

合碗席穷富皆宜,酒席主食除了八宝饭,还有小花馍,早先是按人头一人六个,现在是一家一包,席上另上一盘,席厚吃肉,席薄吃馍。

和唱戏一样,合碗席有严格的出场次序及主角配角之分,只是它的压轴菜不是鸡和鱼,而是一碗五花肉,菜谱上叫建腐肉。

建腐就是腐乳,红色的那种,抿碎,加姜米,大料,白糖,老抽,四指宽的五花肉,煮八分熟,油炸上色,切连刀片,厚薄一致,肉皮朝下放入碗里,舀上一勺腐乳,蒸锅里蒸透,合到海碗里即可上席。

这道菜是合碗席的灵魂,再穷再富,再怎么改革,这道菜永远有。五花肉经过水煮,油炸,腐乳蒸,油脂已去七八成,只剩下了香,入口即化,不喝酒也似神仙。

沁阳有几家专作合碗席的酒楼,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有,三五百块,无须预约。只是这合碗席上起菜来行云流水,人们只顾忙着上菜撤碗品味,海阔天空的闲谈被它挤得如同电视连续剧,一段段的,喝酒似乎有些不太尽兴。

想喝酒尽兴,还是点一小锅,炖上各种菜,官名叫烧杂拌。热锅冷油葱花姜丝爆锅,下入肉丸白丸鱿鱼肚片,没有骨头汤清水也行,小火慢炖,酒香人俊,满脸桃花开,不知是酒的度数低还是人的酒量大,直喝得东倒西歪还不失态。

此菜最讲究环境,心情。或细雨菲菲,或雪花飘飘,三五好友知己,当屋支起炉子,丸子肚片吃完,下些白菜豆腐,丟些干红辣椒,照样能喝的天长地久。

炖的是江湖,喝的是人生。

烧鸡每个地方都有,王记李记马记,各有千秋,实际万变不离其宗,只要鸡好,就是用清水炖出来都好吃,中国的四大名鸡都是在火车站卖出了名气,只因它携带方便,并且味道够咸,短期内不会变质,在火车上就个馒头烧饼,喝上二两小酒,惹得周围的人光咽口水,炸酱面就没有这效果,就是烧个海参鱿鱼也不行。

烧鸡在沁阳叫卤鸡,叫得响的则数万善村的“小马灯”卤鸡,中央领导来沁阳考察都要点名尝尝"小马灯"卤鸡。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万是沁阳工业重镇,钢铁厂,水泥厂,粘土矿,粮机厂,有火车站,不远处的博爱农场是中央几大部委的五七干校,卧虎藏龙,因此比別的地方就多了些购买力,有需求便有买卖,小马灯卤鸡便是那时期的产物,附近村庄里有十几家以此为生。

那时候的卤鸡论块卖,鸡腿,胸脯肉五角,鸡爪三分,鸡头,鸡血五分,鸡翅膀一角,买买都不大,多是晚上卖,冬天干的最多。

一根扁担挑两个竹蓝,点一个乙炔作的电石灯,街上也没有路灯,只要街角看着有灯光的,准是卖卤鸡,寒冷的冬夜留给人世一点温暖。

卖卤鸡还有个特点,捎带着还有些零碎下酒菜,豆腐干,花生米都是用鸡汤泡着,一个人要两个鸡爪,两个豆腐干,一点花生米,打二两酒,有滋有味,逍遥自在,那时刻千金难买。

一个地方能有叫得响的风味小吃,得具备好几个条件,有钱有闲有文化,能把普通的食材作出不普通的味道,穷人吃得起,富人喜欢吃,才不能枉负千年古县这个称号。

生活在沁阳是个很幸福的事。

小麦碾转,不曾忘却的记忆||陈中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