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谈教育: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谢老师工作室 2022-11-20 发布于四川
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哪里?

教育的成效在将来,而不在当下。

——梁启超

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智仁勇兼备的人。

——梁启超

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活在趣味中,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
梁启超不仅自身成就斐然,其子女各个成才,“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更是令世人所称道。他在忧国忧民、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也很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作为一个父亲,他用自己的爱、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情怀将他的孩子们都引上了成才之路。

今天,一尘老师为朋友们分享梁启超对教育的看法,我选了其中一篇《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分享给大家。

梁启超拿趣味主义做人生的底色,把趣味主义作为他的人生信仰。他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生活一旦丧失趣味,将毫无意义。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必须活在趣味中的生活才有价值,如果哭丧着脸过几十年,生活就会像荒漠一样了无生趣。因此,感受趣味就意味着没有厌倦。而厌倦,在梁启超看来,是人生第一件罪恶,也是人生第一件苦难之事。

如何做到不厌倦呢?很简单:逃不开,那就好好去做,从劳作中找出快乐,培养兴趣。而要从一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中发现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去做,细心去钻研。

除了睡觉之外,梁启超觉得生活中一切都很有趣味。他一生从政从文,样样做得热火朝天,激情澎湃,简直就是一部趣味生活史。在学问上,他涉猎经学、史学、西学、政治、教育等众多领域,并且在其中都做出了突出的成果。如果不是对其充满趣味,哪里来那么多干劲儿和热血?哪能深入钻研,做出为后世瞩目的成就呢?

在教育孩子上,梁启超也注重趣味性,让孩子以兴趣为主。在给孩子的信中,他说“所学专业之外再学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教育小儿子梁思礼时他更是以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其兴趣引导其背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孩子们把学习变成了非常轻松好玩的事情,学起来更容易,个人潜力的发挥也更充分。

学习不是赶鸭子上架,更不是名利的敲门砖。女儿梁思庄报考专业时,梁启超先是以高远眼光建议女儿选择生物学,因生物学轻松自然且是最进步的科学。然而,在得知思庄并不喜欢生物学后,梁启超又赶紧写信告诉女儿,不必按他的意思行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即可。思庄后来重新选了图书馆专业,最终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方面的重要学者。

学习,都是由不懂到懂,由懂得少到懂得多,由浅入深,甚至创造发明,而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就拿学习语言来说,无论语文还是英语,有的小朋友对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听也不想听,更不要说学习了,一旦考试,得个位数甚至零分都是有可能的。而那些喜欢文字的,喜欢得不得了的,听课认真,读书也去揣摩和体会字里行间的意味,慢慢地就和语言亲近了。写句子甚至写作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那么,我们对所学的语文或英语没有兴趣,该怎么办呢?
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至少,我们要奔着分数去。前几天的半期考试后,我还给孩子们说,“考试不奔着分数去,那图个啥呀”。学会考试,学会在考试中多拿分数,这也是一门技术。或许,这可以成为一个兴趣点和切入点。当然,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

就学习外语来说,可不是为了和外国人说话——外语作为语言的一种,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已,用好了这个工具,我们的日子可能会过得更畅快。从实用性来说,中文毫无疑问是实用的,而英语更是实用的。比如计算机里面,一个简单的"Ctrl+C",有些人需要死记硬背,而学过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人都知道,这个快捷键组合里面的“C”就是copy的意思,就是复制的意思。搞明白了这个单词的意思,对这个快捷键的使用就会得心应手了。

所以,给自己一个找到趣味的理由,然后就冲着这个兴趣去干,去学,我们的生活将拥有更多笑容和阳光。


版权说明:

本文观点选自《民国家训——像梁启超一样教育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