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04

 汉方仙草 2022-11-21 发布于河北

第四章 脏腑系统

天人合一的十二脏腑功能

导读语:

人体五脏(含心包则为六脏)六腑,就象一朝的君臣团队一样,功能分明。《黄帝内经》这一理论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万物都是生命)的观念。

《上卷素问篇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黃帝曰:善哉!餘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五脏对应的人体各部分

导读语:

人体五脏如何统领人体各部分的?

《上卷素问篇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原文:

帝曰:臟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五脏之“合”、“荣”及五脏之“所主”

导读语:

人体五脏如何统领人体各部分的?

《上卷素问篇五藏生成篇第十》原文: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

导读语:

人体五脏六腑是基本结构,还有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

《上卷素问篇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謂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脏与腑的功能区别

导读语:

人体五脏六腑,脏与腑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上卷素问篇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

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脾胃(太阴、阳明经)的独特性

导读语:

人体五脏六腑中,脾胃是很独特的,无论在位置上还是在功能上。

《上卷素问篇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上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二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胃的重要性及气口诊五脏的依据

导读语:

人体六腑中,胃的重要性,胃对应的气口为什么能够用来作为诊脉的主要位置。

《上卷素问篇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原文: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肠胃的大小容量

导读语:

人体内肠胃的大小容量,古代就知道了。

《下卷灵枢篇肠胃第三十一》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日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还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肠胃的容纳能力

导读语:

人断水断食之后可以活多少天?

《下卷灵枢篇平人绝谷第三十二》原文: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小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思考收集:关于脏腑功能的精华论述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内,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之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五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