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病怪治——半身无汗症

 虚竹怀远 2022-11-21 发布于湖北

半身无汗症

杨某,男,28岁。左半身不出汗2日。自述2天前患感冒,头痛身困,恶寒发热,自服“速效感冒胶囊”,头痛发热症状缓解,随之出现上症。时值盛夏,诊见患者左半身不出汗,右半身出汗如常。伴有口苦、微渴,脉细,舌苔薄黄等表现。此乃营卫不和、表里失调所致。投仲景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桂枝、白芍、川芎、枳壳、白芷各10克,党参15克,当归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进服2剂,左半身已见汗出,周身酸困缓解,惟有口苦口渴未解,脉舌同前。此乃少阳未解之征,投小柴胡汤加麦冬、枳壳、甘草,进服2剂后告愈。(《河南中医》1997年第2期杨新年报道)

金乡县农民寻某,女,49岁。上半身无汗已3年。原因不明,无论劳作或酷暑炎夏,腰带以上皮肤干灼,点汗皆无,惟下半身汗出。夏季来临便心胸瞀闷,烦躁不安,头晕心悸,睡眠不佳,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终致不能劳作,苦不堪言。诊见身体消瘦,干燥灼热,下半身潮湿有汗。舌红苔少而干燥,脉缓弱,查前医诊案,有按“心阴虚”而论;有依“肾阴不足,心火上炎”而治;亦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更年期综合征”之说;还有“肝阳上亢”、“湿热下注”之谈,均告无效。

脉证合参,仔细辨证,此乃中气下陷,清阳不分,肝阳不伸,疏泄失职。治宜补中益气,佐以疏肝调畅气机。方用补中益气汤方化裁:炙黄芪、浮小麦各30克,太子参20克,生白术、葛根、生麦芽各15克,白芍24克,当归12克,柴胡、甘草各9克,桔梗、薄荷各6克,大枣5枚。进服10剂,自觉胸中瞀闷、烦躁不安大减,热甚时额头已微有汗出,饮食稍增,头晕心悸有减,舌苔已呈薄白。药既对症,效不更方,原方加麦冬12克,竹叶6克。又进服10剂,诸症十去其八,上半身遍有汗出,食欲正常,睡眠已安,舌质红润,苔薄白,脉略沉缓。再以上方稍事增减,进服5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嘱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随访2年,未再复发。(《北京中医》1998年第2期马建民报道)

芜湖市郊农民徐某,男,42岁。右半身多汗伴左半身无汗已1年半。经多项检查,无明显异常。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治症状无改善且日趋加重。右侧肢体常年汗湿沾衣,左侧肢体干枯无汗,人夏则心烦身热,秋冬则肢冷畏寒,神疲心悸,口干欲热饮而饮却不多,夜寐易惊,食欲逐渐减退。舌淡红少苔,脉细弱。证属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以调整阴阳为治。处方:桂枝、黄芪各15克,芍药9克,煅龙牡各12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并辅以煅龙骨、煅牡蛎等份研细末,外扑汗侧肢体。服药7剂后,患者右侧肢体出汗减少,心悸减轻。复以此方增减,凡10余诊,服药数10剂,右侧偏汗渐止,左侧有微汗出,皮肤润泽,且畏寒口于好转,夜寐安实。惟觉神疲气短,此元气未复,改以四君子丸调理善后。(《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第3期梁顺报道)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