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黄汗病

 虚竹怀远 2022-11-21 发布于湖北

黄汗病

黄汗是以汗出色黄而染衣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比较少见,本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我们基于经旨而灵活变通其法治疗本病,获取一得之见,现陈述于下。

1.营卫失调,湿热内蕴 郭某,女,27岁,1993年2月15日初诊。自述4个月来经常汗出,内衣汗浸1周后即成黄色,似如黄色洗染,前医诊为黄疸,屡用清热利湿退黄之剂无功。屡查肝功能正常,刻诊:身目不黄,恶风怕冷,头晕,纳少,精神不振,口苦口干,小便黄,舌微红,苔白微黄,脉沉。此证为营卫不和,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内为脾虚生湿,湿郁化热。内外相引,其湿热之邪下流,方用桂枝加黄芪汤合五苓散:桂枝12g,白芍9g,黄芪10g,甘草3g,苍术10g,泽泻12g,猪苓12g,云苓20g,土茯苓30g,连服6剂。药后汗出减少,染内衣色淡黄,已不恶寒,头晕减轻,精神渐增,仍口苦口干,舌脉同前,营卫调,卫气固,湿热犹在,守原方减桂枝用量加茵陈再服3剂而病愈。

2.营卫失调,少阳郁热 张某,女,22岁,1994年4月2日初诊。自述半月来常汗出沾内衣,色正黄如柏汁,3天内衣而尽黄染,查肝功能正常。刻诊:身目不黄,恶风怕冷,头晕两侧头痛,纳呆,心烦喜呕,小便黄,舌微红,苔白,脉弦,此证为卫气不足,营卫失调,腠理不密,加之少阳胆郁化热,枢机不利。治当实表调和营卫,和解清利胆热兼而投之。方用桂枝加黄芪汤合小柴胡汤;黄芪6g,桂枝6g,白芍6g,甘草3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6g,党参6g,茵陈10g,生姜3g,大枣2枚。3剂后复诊,心烦已除,饮食增,头晕头痛已减,仍恶风,黄汗出,少阳胆胃郁热基本清解,卫表尚未固护,故减柴胡汤用量,加重桂枝加黄芪汤的用量,以增强实表调营卫之力。黄芪9g,桂枝9g,白芍9g,甘草3g,柴胡6g,黄芩6g,泽泻10g,茵陈10g,土茯苓30g,4剂后随访病愈。

黄汗之病自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后,后世有的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黄疸,如古人说:“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柏汁”;《医学心语》也说:“汗出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也”,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黄汗以汗出色黄而染衣为主症,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黄疸病可以有汗出染衣色黄的症状,但必与身目发黄并见。黄汗则仅汗出染衣色,黄如柏汁,而身目并不发黄。因此两病在病因、病机、治疗上是截然不同的,临床上一定要注意鉴别,不能将黄汗混同于黄疸。黄汗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一语为总结,强调单一的“外因论”,但从上述两则病案中可以看出,患者在发病前均无洗浴史。在表现上既有在外的营卫不和,卫阳不固的症状,又有在内的湿热内蕴,不能外泄,胆经郁热的症状。这样内外合邪,湿热内郁,不从下流而从汗出,胆液失常随汗出则黄汗形成。对黄汗的治疗,《金匮要略》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两方调和营卫,通阳散邪,着重强调扶正固表。我们以桂枝加黄芪汤作为基本方,湿热内蕴加五苓散,少阳胆热加小柴胡汤再配以茵陈,土茯苓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渗利小便,导湿热下行,故疗效亦佳。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