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线上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会议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做了致辞。 首先见到许多老朋友与同道,非常激动,如晓明兄,黄翔,蔡仲,孟强,刘鹏,肖显静,……,还有我好几个学生参加会议,如徐竹,张毓芳妃,李芳芳等,其次,祝贺大会顺利成功。 我提出一个希望:是否进入建制化?科学实践哲学在中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其中清华大学我们团队(包括徐竹),浙江大学盛晓明团队(包括孟强),南京大学蔡仲刘鹏团队,是三个研究重镇,另外复旦大学黄翔等人也是开创者,现在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者桃李满天下,四散在全国,袁海军,呼思乐,张姝艳,贾向桐,林祥磊,………南农的严火其,石诚等,华东的朱晶,徐竹,在科学实践哲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华南的肖显静等也深受科学实践哲学影响,所以科学实践哲学研究大有作为。 另外提出四个建议: 1,希望年轻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者多关注国际SPSP进展,其中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与思路; 2,发挥优势,理论与实践并举,国内的研究各有特色,有的与文化联系;有的突出了地方性知识研究,有的与STS关联,继续发挥这些特点,同时注意研究的科学实践哲学立场与研究方式; 3,关注地方性知识研究,这是个富矿,研究地方性知识,不是仅仅满足于把某个知识命名为地方性知识,而是需要挖掘其特殊的情境,条件,在自然类的地方性知识研究中研究它为什么比科学知识更有效;做出有中国特色的案例研究。 4,关注科学知识的地理学,关注知识生产的空间,场所,条件与情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领域与视角。 ![]() ![]() ![]() ![]() ![]() ![]() ![]() 我线上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线上听了晓明兄的致辞,黄翔,李芳芳,张毓芳妃等人的报告,后来部分没有再参加,由于身体虚弱,就下线了。 很赞成晓明兄提出的科学实践哲学应该是个研究“范式”,它不仅在改变以表征主义为主流的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还是科学实践哲学研究问题与事物的立场与视角。 当然最后还听了孟强等人的闭幕总结,知道了下一届会议将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 感谢孟强,感谢刘鹏,感谢南京大学各位,感谢会议的同道们,让我线上看到各位身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