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名家丨闻一多:求学问不是求文凭

 昵称503199 2022-11-21 发布于山东

原创 舒敬东 语言文字报 2019-11-15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走近名家39个


闻一多(1899—1946)是一个极有天分而又用功的人,对感兴趣的问题愿意钻研,且毫不惜时惜力,即便是废寝忘食亦不觉其苦;而对不喜欢或是厌恶的事物,则直接拒绝或加以抨击,哪怕因之而影响前程乃至付出生命亦毫不妥协与退让。闻先生的这种“执”,表现在做学问上就是孜孜以求,表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不苟且、不妥协。
图片
1922年,闻一多23岁,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他,于同年7月赴美留学,进了芝加哥一所美术学院。学习了一年后,极具绘画天赋的闻先生因无法忍受学院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最终选择放弃,转入同学梁实秋就读的珂泉科罗拉多大学。
因为“执”,闻一多本该可以成为正式的毕业生,后来却只能进入该校艺术系为特别生(类似旁听生)。1967年,梁实秋在回忆文章《谈闻一多》中写道:“其实他是可以做正式生的,只要他肯补修数学方面的两门课程。一多和我在清华时数学方面的课程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学校一定要我们补修。我就补修了两门,三角及立体几何。一多不肯。他觉得性情不近数学,何必勉强学它,凡事肯以兴之所至为指归。我劝他向学术纪律低头,他执意不肯,故而始终没有获得正式大学毕业的资格。”
哪怕不能获得大学毕业的资格,闻一多也不愿勉强自己,由此可以看出闻先生“执”的程度。不过,他的这种“执”,倒是契合了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求学问不是求文凭。闻先生是来求学问而不是来求文凭的。他在珂泉科罗拉多大学的这一年,“无论在艺术或文学方面,获益之多远超过他在芝加哥或以后纽约一年之所得”。
图片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闻先生不为文凭低头,二者何其相似!闻先生身上的这股晋名士风度,在其日后的教学生涯中时有出现。从1932年到1937年,闻先生在清华园执教了五年。这五年是闻先生一生中最为安定的五年,也是他潜心研究、学问精进的五年。
他相继撰写《岑嘉州系年考证》《天问释天》《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诗新台鸿学说》《离骚解诂》《诗经新义》等论文,并逐一发表在《清华学报》上。钱穆先生在《师友杂记》中就写道:“余因念在北平清华时,一多屡以《诗经》《楚辞》中问题来相讨论。”
正是得益于这种“执”,他钻研一门,成就一门在武汉大学工作时,闻先生就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到《周易》,由古代神话到史前文学,同时在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上也下了惊人的功夫。他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让郭沫若感叹:“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图片
近水楼台先得月”,随着对古文字学的研究,闻先生的兴趣不断扩大。他后来喜欢上篆刻,先拿石头试刻,成功之后,再刻象牙,“刻第一个牙章的时候,费了一整天,右手指被磨烂,几次灰心,绝望,还是咬着牙干下去了”。他的“执”成就了他的篆刻。后为生活所迫,他还一度靠治印“活口”,梅贻琦、蒋梦麟、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等知名学者都为其做了广告,写了“短启”。
“现在北大西门一进门的地方有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面的篆字就是闻一多写的,落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写得非常好,而且只有公认的大手笔才有资格题这个篆额。”几十年过后,西南联大学生何兆武先生一提到闻先生的篆刻与学问,依然情溢字外。
(改编自2019年8月14日《语言文字报》文章《闻一多的“ 执”》;作者: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教师/舒敬东;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