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宇 铁马金戈百战余,苍凉晚节月同孤。 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 李梦唐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前日秋霞兄指我解李梦唐绝句以考我,恰出差越北,微雨蒙蒙,独坐幽室,读杨启宇,李梦唐二绝,有怆然之感。 杨李二绝,皆当代必传之绝句,这两首绝句,从技巧上讲,也谈不上多高明。杨诗的优点在于,三四用三宿草对万言书,有很强的张力,晚节用月来比喻想象奇特,再就用韵,音律极佳,余,孤,书,折腰体,其余大体算平平吧。 李诗先解一下,本来是不必要的,见不少人诗意没明白就捧什么当代第一,我也就做点让人讨厌的事,解诗。 高阁垂裳调鼎时,这句前四字,解作堂上衮衮诸公,调鼎,治国也。 可怜天下有微词。 天下有不同意见,微,盖道路以目,不得不微也。 覆舟水是苍生泪,水能覆舟亦能载舟。苍生以泪覆舟,意思很明白。 不到横流君不知。这句主要是横流怎么解释。读多点地方志就知道,横流很多时候暗示社会动乱,大盗窃国,沧海横流,看多了我也会写了,直白说就是,你们现在不让说话,到动乱时候你就知道了,可是动乱的力量是百姓的眼泪啊,把旧知识分子既不满微言又可怜动乱对苍生的影响的矛盾心理摆在前面。 这两首诗最重要的是表达了,或者说迎合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杨启宇所在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停留在,圣上英明,能效太宗纳魏征之谏,一个个欲效武侯之躹躬尽瘁,再加上对史无前列的悲剧的痛惜,杨的诗在那代主流知识分子中产生的共鸣是无以伦比的,诗之核心在万言书,在一"言"字。 李梦唐先生的诗无疑技巧上更无懈可击,用典巧妙。然而最重要的还是,李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九零年左右一代知识青年,右倾的都无法进入政界,基本上涌入学界,文艺界,商界,流亡,这批优秀者在十年后占据了主流舆论阵地,这也是近体诗界数十年来以右为主的重要原因,真到种桃这一辈人退出舞台,才开始转左。 李的诗,核心也在两个字,微词,但是李的思想已经不是当诤臣了,而是充满古希腊精神的微词了。随着种桃道长,梦唐先生的离去,这一代人的努力无疑是失败的,然而也是成功的,我们知道横流导致的苍生泪是何等可怜,也让高阁垂裳之辈,调鼎时要考虑覆舟水。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凉。 四月四日晨于越北小城。 |
|
来自: firedark2015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