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抄补的“墨色”问题浅议(避坑指南)

 刘修强 2022-11-2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早晨起来影抄的时候,突然想起关于抄补的“墨色”问题,其实可以单独聊一期。

很多人在古籍抄补时,关注点首先在字体字形(如何能补到无限接近原书),其次才是墨色。但越补越发现,一半功夫在练字,另一半“隐形”功夫在用墨。

01

“缺德”

先说一种缺德”的偷懒做法:有理工科的朋友好奇问我,说现在那么多种新型墨水聪明毛笔”,比普通毛笔和研老墨要省事儿省功夫,要啥颜色有啥颜色,你为啥不拿这个补?(尤其是细栏线,似乎可以偷懒用画画的彩墨钢笔补啊)。但我说,不行。

图片

(▲这是一本“老修”过的书,当时没有补字就把书装订了。这回补字,要在原书不拆线的情况下,手工补栏线。)

不行的理由很简单。拿补栏线为例,大部分画画用的彩墨钢笔,都是水溶性的——化学制剂不稳定。我之前用彩墨钢笔写的字,几年后黑字容易微微变色发青,遇水就泄了。如果你现在“偷懒”用聪明墨水去补栏线,确实别人“当下”看不出来。但等到再过十几年或几十年,化学制剂的字越陈放、和原书墨色差距越大。而且书不能再次修书“过水”了——肯定哗啦啦全洇了。相当于把古籍“再次修复”的命给断了

唯一被历史检验过的、最安全的、陈放越久越能跟原书融为一体的墨,就是手工的老墨。所以,补字就是得“笨方法”——找块好点的老墨,老老实实研磨。

腕子抖,写不出“斩钉截铁乌丝线”,是自己的问题。去练功夫,但不能用更硬、更好控制的彩墨“聪明毛笔”。

02

原书补字的墨色处理

再说说抄补时,如何“墨色最大程度融为一体”。我一开始觉得,这是“补字”才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修过的书,如果补纸和原书的老纸不一样,那么在补“残字”的时候,补纸和老纸的吸水性不一样,同样的墨(尤其是损字正好在新纸和老纸接缝处),如果新纸正合适,老纸往往就有点洇了

图片 

这时候就得略微调墨里的水分,让新、老纸接缝处的字能墨色一致。同一个字就得调两次墨。所以有人好奇“为什么补字那么慢,一个早晨才补了十几个字”,那算是不慢了。哪怕这一页只是缺了一个字,照样得把补字所有的流程走一遍。

并不是所有的古籍每一页都“墨色如漆”。古代人工刷的,难免有的页墨色偏浅——又干又硬又淡。这时候要向画画一样调墨里的水分。稍微调不好,就润了浮在纸上,就像是“写的”,不像是木板缺了水分“刷出来”的。

03

影抄的墨色处理

如果是古籍缺了几个整页,需要配纸单独补抄,再重新装订。我之前觉得“影抄”是不太需要考虑墨色的——就全纸“墨色如漆”统一墨色,不就齐了?

后来发现我错了——看似简单的影抄的墨色,才是最难处理的。最一开始,我觉得有书法“对临”功底,练影抄好像不难。但自己在心情好时能临摹两行特别像的字,其实是“假功夫”,并不代表自己多行。——你的“气”要长到能保持至少一页、甚至多页的墨色是完全统一的(像是刷出来的),那真是要了亲命。

图片

 (▲影抄过程局部)

影抄,毕竟是“写”出来的——肯定是按照方块字的顺序,一笔一笔写的,只要是人写的,每写几个字“换墨”时候,起笔收笔处的墨色深浅难免有细小差别

但雕版印刷,最讨厌的地方是,它是“刷”出来的——雕版“刷”出来的墨色是“区域变化”,并不以“方块字”字序为变化(这往往“补抄”墨色露馅的关键)。哪怕是这页刷不匀,雕版可能是整纸“天头两行字偏浅”,不可能像手工写的一样,突然隔几个字墨色稍微变了一下。

哎。在桌哥的指导下,小姑凉刚刚练了几个月,纯新手上路,正在隔三差五哭鼻子的路上。字不行,墨也不行,离“出师”还差十万七千里。

图片

(▲桌哥偷拍的补书小姑娘)

补字的动力是,如果补字补得好,桌哥奖励抱圈圈玩儿。

嗷。

下期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