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善水经之三“与善仁”

 九州好人 2022-11-23 发布于辽宁

“仁”是什么?

老子并未给出明显的解释。儒圣孔子特别推崇“仁”,他给出的定义为,“仁者,爱人”,即博爱之义。查老子书五千文内共出现了七个“仁”字,而且其中两个均提到“不仁”,由此可见,“仁”字在老子的整个思想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概念,在老子的思想,最重要的为道与德,其次为柔、静、慈、俭、下、退等等。而“仁”、“义”、“信”等只是作为点缀。贯穿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中心概念是道德,只要道德有成,则所有仁、义、信、礼等己全部具备,用不着单独去重点阐述。

文章图片1

道家最重视的是“自然”,而“仁”则带有大量的人为因素和功利色彩,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子在讲述人成功七大要素中,才重点讲到“仁”。

人们欲在社会中获得成功,则必须要与人打交道,这就更多地需要智能、方法等等。而“与善仁”中,用爱心付出,用仁德感化,不望回报,无疑是取得信任、敬服的最好方法。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前面说到“不争之争”,你对人家好,又从不望对方报答,这样从心底里征服对方,则自然会有大回报;而反之你帮助别人一点,便念念不忘地挂在嘴上,则只会招致别人的讨厌,甚至事与愿违,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古时有副对联说得好:“施恩望报,势且成仇;为善求知,弊将得谤。”

什么意思呢?你施恩于人又到处宣扬,渴望着对方更多地回报你,那么对方不但不会感激你,而且反会怨恨你不给他留面子,最后甚至反目成仇,连朋友也做不成;如果你做了好事后拼命宣传,欲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做了好事是好人,那么相继而来的也许适得其反,反而会招来众人的议论和毁谤!不但不会夸赞,而且会说,此人专门沽名钓誉,目的何在?而当权者则会多一个疑问:这家伙哗众取宠,收买人心,想要造反吗?

因此,老子谆谆告诫大家,当你帮助别人进行感情投资时,千万要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在五千文的结尾时说,“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显质第八十一》)

既然你全心为了别人着想,用心帮助别人,那么你就会越来越富有;既然你己经把全部给了别人,那么你就会得到更多,奉献得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投资愈大,利润也就愈丰厚。

诸葛亮为刘备和蜀国操劳一生,刘备死后寄国托子,诸葛亮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无私的奉献。而他得到的回报则不仅是一国之相,权倾朝野,蜀帝刘禅也以“相父”称之,而且即使死后,也英名远播,千古流芳,连他的敌人都为他伟大的人格所感动。他的一生作为,可称得上“与善仁”。

文章图片2

而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属清初的吴三桂。吴三桂本是明朝驻山海关的统领,被李自成所逼才投降清朝。因此,他帮助清军,全为一时之愤,绝对谈不上“仁”。他骁勇善战,不但率兵把李自成赶得走投无路,而且把明朝残余势力彻底扫尽,一直从山海关打到云南,最后受封为“平西王”,可谓功高盖世。但他却不知足,反而向清朝皇帝要这要那,在得不到回报时便兴兵造反。最后下场怎么样呢?终被清康熙皇帝所灭,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就是“与不善仁”。

文章图片3

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曹操的谋士许攸本来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就因为它不懂得“与善仁”的道理,结果被同事许褚不明不白的给杀了。原因就是许攸本来献了决水漳河之策,帮助曹操攻陷了冀州城,奠定了曹操争霸天下的事业基础。然而他却因此居功自傲,经常指着曹操的鼻子叫曹操的小名,“阿瞒,没有我的计策你能进的了冀州城吗?”曹操笑笑,不好说什么。但许攸却更加变本加厉,整日趾高气扬、无法无天。许褚看着有气,一日酒后见许攸还在那里喋喋不休,便上前一剑将许攸杀了。而曹操却只轻描淡写的骂了许褚一句,“子远(许攸字子远)是我的旧友,你怎能如此就鲁莽的把他杀了,他虽有不对但罪不至死。罢了,事已至此,将他厚葬吧。”

由此也可见“与不善仁”的后果。中国现代史中的林彪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的林彪才华横溢,在战场上可谓纵横裨阖,所向无敌,功劳之大,在中国十大元帅中居然排名第三,远在比他年纪大,资格老的刘伯承、贺龙等人之前。后来竟然升到第一副主席、接班人之职,可是他权欲熏心还不满足,还要再上一步,这时他所做的一切就己经受到了领导人的注意,后来他的下场大家都清楚,这也是一个“与不善仁”的事例。

“与善仁”的典型除了一个诸葛亮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汉朝辅佐刘邦打败项羽,覆灭秦朝的一代奇才---张良。

文章图片4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子弟,韩国被秦王赢政灭后,他日日苦思刺杀秦王,后来他求得一个大力士在山东博浪沙刺杀秦王赢政,大铁椎却误击赢政的副车。张良被通辑,无奈辗转投到刘邦麾下。由于张良的奇遇,得奇人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因此汉高祖刘邦对他极为倚重,有三个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张良辅助刘邦可谓尽心尽意,殚精竭智。

文章图片5

第一件事:刘邦攻打下秦都城咸阳后,为项羽所忌恨,项羽设下鸿门宴欲铲除刘邦。张良的好友项伯偷偷出来告诉了张良,并让张良赶快逃命。张良却说,“我们因为韩国的缘故而帮助沛公刘邦,现在沛公有难,我却私自逃走,不是大丈夫所为。”于是张良为刘邦出主意,让其带樊哙前往并以言语套住项羽,使项羽不忍下手。然后又教刘邦自请封为汉王,远离中原,并在大军过后烧毁入蜀之栈道,以绝项羽疑忌之心,因为当时项羽势力强大,刘邦之力不足与之抗衡。而此时张良若有贰心,中国的历史恐怕就需要重写了。

第二件事:张良平时身体不好,一般不多言语,但关键时刻却常挽救刘邦。西汉三年那一年,楚霸王项羽大兵围困荥阳,刘邦很担心原来六国的后代一起帮助项羽,便与谋臣郦食其策划如何削弱楚霸王的势力。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朝灭亡,封桀的后代子孙在祀地为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把殷商伐灭,也把纣王的后代分封在宋地为王。而现在秦王赢政无德无义,如果陛下你能再把六国君王的后代重新分封在各地,那么他们的君臣百姓必然对您感恩戴德,天下民心则会归于陛下大汉,而楚霸王自然也就为民心所向而向您投降。刘邦听后立刻称善,马上刻了公章令郦食其去办。而郦食其还未来得及办此事,张良却鬼使神差地从外面来看刘邦。刘邦正吃饭,忙招呼张良过来,把这个事一说,张良听罢大惊失色,反问刘邦;是谁为陛下您出这个损招儿,这一来陛下你的天下大事可要完蛋。刘邦忙问原因,张良就为刘邦苦口婆心地提了八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初商汤讨伐夏桀,然后把他的后代封在祀地,是因为他自度能随时制他们于死命,陛下你自度能制霸王项羽的死命吗?

第二个问题:周武王讨伐商纣并分封他的后代在宋地,是因为他有把握随时取纣王后代的人头,陛下您能吗?

第三个问题:周武王打败殷商后,下表褒扬商大夫商容的族第,又释放了被纣王拘禁的大臣箕子,然后又封赞名臣比干的墓,而陛下您现在能封赞圣人的墓地,褒扬贤者的族第,再为智者广开进谏之门吗?

第四个问题:周武王把距桥的粮仓打开,再把鹿台国库的钱财散给百姓,以帮助贫穷的国民,而您能把国库开放来救济百姓吗?

第五个问题:殷商灭亡之后,武王把武器盔甲收起,再用虎皮授盖以告天下从此不再用兵,而您现在能吗?

第六个问题:武王休养马匹于华山之南,以昭示国人不再有所作为,您现在能放马南山不再用吗?

第七个问题:武王又放牛于桃林之间,表示不必再运输屯积,而您能不再用牛输运粮草物资吗?

第八个问题:现在的形势,天下的志士能人全都抛家舍业地跟随陛下,不过是渴望能立功受赏,日后也能得一些分封土地,而现在您若再恢复六国的后代各自封王,那么这些能人志士必然各自回去保护他们的旧主人,陛下您又靠谁去打天下呢?而且,楚霸王也不是不强大,如果六国的后代们再望风而归,投到项羽门下,那陛下您岂不是鸡飞蛋打?

这八个问题问下来,刘邦不由得汗流浃背,一口饭下去差点噎死,半天才吐出来,饭也不吃,大骂郦食其这个混蛋蠢才,差点要了老子的命!同时他也不得佩服张良虑事缜密,忠心耿耿。而此事张良若有半点私心,刘邦的下场恐怕又难说了。(张良本就是韩国王公之后,首先会得到刘邦的分封而受惠,他却因公而忘私。)

第三件事:刘邦天下己定,封赏二十多个王公大臣。但他却常常看到一些将士在沙土中坐着讨论什么,于是把张良找来问原因。张良说,“陛下真的不知道么?他们正在计划造反呢。”刘邦不信,反问:“天下既然己经安定下来,他们又发什么疯,商量造什么反呢?”张良对他说出一番道理,你刘邦从一个老百姓混到现在成了皇帝,全靠的是这帮人。而现在您贵为天子,封赏的却全都是萧何、曹参之辈与故旧、朋友或亲戚等,而杀的却都是平生痛恨及有仇的人。而现在论功行赏,这帮人担心天下就这么大,根本不够分!又怕您计较他们以往的过失,而遭天降之灾,所以没办法只好哥几个研究研究对策,万一不成就造反。刘邦一听正是这个道理,忙问张良怎么办?张良问,您在部属中,大伙都知道您最讨厌谁?刘邦说,雍齿本来是我光屁股的朋友,多少次当众慢待我,我想宰了他,可是他功劳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张良献计,现在最好先分封雍齿给群臣看,群臣一看连您最讨厌的雍齿都能得到封赏,那他们肯定更没事了,他们也就自然不再有谋反之心了。刘邦依计而行,果然天下太平。

张良曾对刘邦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因此,刘邦对他言听计从,绝对信任,而且曾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这对于以“大风歌”称霸天下,自言最能带将的刘邦来说,言语中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尤其张良深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之道,从不居功自傲,平日行事也非常谦退仁和。

最能表现张良对汉朝天下无私尽忠的一件事就是,他本来已退隐,学习导引、轻身、辟谷等修炼之道后,皇后吕氏却求他帮忙。因为太子刘盈为吕后所生,但是生性谦弱平和,不愿争胜,刘邦瞧他不顺眼。刘邦最宠爱戚夫人,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生得玲珑可爱,刘邦经常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为此忧心仲仲,便想方设法求张良帮忙。张良很喜爱太子刘盈颇有仁爱之心,可为万民造福,便替刘盈出了个计策。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可谓应有尽有,而天下的能人中却有四个人因为受不了他傲慢无礼的态度,逃到深山中躲起来,宁可受苦也不愿作汉臣受罪。张良说,你们若是想法把这四个人请到太子身边,作太子的随从,则必然会被皇帝发现,皇帝必会问原因,然后你们如此如此。后来果然如他所说,刘邦非要换太子,到燕国去时,太子置酒席招待他。刘邦一见太子身边站着四个须发皆白,神情古雅的老人,奇怪地问他们是谁。四人分别答道,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闻听大吃一惊,问道,“从前我找你们多少次请你们出来做大事都找不到你们,现在怎么做了我儿子的随从呢?”这四个人都说,那时候我们听说陛下您最不尊敬人,动不动就辱骂,我们一把年纪不愿受辱,所以藏起来。后来听说太子仁孝之名天下皆闻,而且尊老有礼,体恤部属,现在天下的将士们没有不愿为太子卖命的,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一见情形如此,也是无可奈何,回来对戚夫人说,你为我跳一曲楚国之舞,我来为你唱一曲,他激动地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罾檄,尚安所施。”意思说太子有这样四个人辅佐,羽翼已成,就象鸿鹄起飞一样,一举千里,横绝四海,你虽然有弓弩绳网,也没用了。可是刘邦却没有想到,他的笨蛋儿子竟是得了张良的帮助,才得以保住太子位,同时也等于保住了国家平安。因为刘邦若真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刘邦死后,吕后等必不服而造反,则国家动乱,生灵涂炭势所难免。这样虽然苦了戚夫人母子(以后均为吕后所害,惨忍至极),却使百姓得以平安。

下面,我们且看一看“仁”与“慈”的不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大家都经常以“仁慈”并提,形容一个人心地善良,其实这两个字有着很大的歧义。在“七善水经”之中,每一“善”都是为成功而论述的,换句话说,每一“善”都是成功的前提,一切以成功为目标。因此,这里便只能用“仁”,而不能用“慈”。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的慈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老子象一个父亲,默默地俯视着碌碌众生,在他的心中没有仁与不仁,义与不义;有的只是爱,是辽阔的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一种伟大的德行。因为“七善水经”是指导世人走向成功的法门,因此老子才提到世俗的“仁”。“仁”在社会中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最推崇“仁”的孔子在生活中却是一位旗帜鲜明、爱恨强烈的人,他一掌权便杀少正卯。他痛恨盗跖,憎恶懒惰,他的一切都是以成功为目的,因此孔丘一生推重“仁、义、礼、孝”等等。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用“仁”也是非常恰当的。或者说“仁”是一种极高超的成功艺术。当你立下行动目标,对于你的合作者,上司或部属用爱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感动,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种无形的胜利,而且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

“与善仁”,用爱心去努力,去追求,去生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