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人小樱 茶、茶点、书与我 立冬之后,天渐冷了,喝的茶也该换季了,从秋季的青茶,换成冬季的红茶。围炉茶话,想想就很温馨。 我不爱喝茶,茶的讲究太多,什么季当喝什么茶,什么茶当用什么壶泡,复杂! 可是我的朋友却是"茶王",她能喝出茶的年份,茶的海拔,让我佩服的无与伦比! 每季她总要送我很多当季的好茶,让我品。我惭愧自己的不识茶,怕糟蹋了好茶,她总是说,喝惯了好茶,你自然就懂了。我的茶品就这样被她培养再提高,以至于,虽不懂茶,却只喝好茶。 比如绿茶,要明前的好,西湖龙井、太平猴魁,或开化龙顶。一芽双叶,色青形整,细看能看到茶叶上新鲜的细小茸毛,像刚出生的婴儿般细腻柔嫩。绿茶宜用白瓷杯或玻璃杯泡,能看得出茶汤、茶色,我喜欢用双层玻璃杯,不烫手,观赏强。温杯后,放入少许茶叶,以85℃三沸水冲泡最佳,过热则直接烫熟,绿茶的鲜香全无。绿茶三泡为佳,刚开始微淡,至三泡最醇,之后便寡淡无味。第一泡开水冲入杯底,叶片旋转至杯面,至三分之二停注水,只见茶叶根根竖立,色泽青翠,茶面附着一层茶膜,似有似无,氤氲起雾,茶汤色略黄,回味清悠,需细细体会。第二泡在第一泡喝至半杯时加水,切忌喝至杯底才加水。至三泡,味始全开,品一口,清淡鲜嫩,回甘渐醇,如沐春风。 其实老茶客是不喝明前茶的,量少价贵而味淡,清明后谷雨前为最佳。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馆,盖碗茶,大长壶,普通的飘雪或竹叶青,长长的壶嘴,隔老远注水入碗,香气四溢却滴水不漏,是杂耍亦是生活。 如果说在西湖边喝龙井是一个人的高雅,那么在成都喝绿茶就是一群人的热闹,龙门阵摆起,小食小点,挖耳擦鞋,喝完茶,事也谈完,下班回家去。而在广东,茶则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潮汕工厂谈事,坐下,什么都不说,先吃茶,功夫茶具一应俱全。洗茶、烫杯,无论几人,一定是三个茶杯,因为三人为品。茶汤略深,倒入瓷杯,色似干红,抿一口,味涩而苦,让我直咋舌。 “这什么茶?怎么这么苦?” 老板微微一笑,“凤凰单枞,老茶客的喜好,你可能喝不惯。喝惯了,很好喝的。” 果然,几年跑下来,喝惯了凤凰单枞,喝其他茶都觉得寡淡无味。 不过,我还是喜欢喝红茶,因为胃寒,我只在夏天喝绿茶。春天喝花茶,秋天喝青茶,冬天喝红茶。一日之间喝茶也有分别,早上起来先喝一杯武夷山大红袍讨个好口彩,上午一杯开化龙顶,秋天改铁观音,冬天换金骏眉,下午一杯安吉白茶,晚饭后喝普洱解腻。 因为朋友对福建的茶特别熟悉,我喝的也就以福建茶为主。铁观音味淡香浓耐泡,可泡七八泡,但睡前喝了易失眠;大红袍岩茶刮油,睡前喝易心潮;还是红茶好,暖胃又安睡。一壶,一杯,冬日晚间,暖手暖身,养胃养心。 金骏眉、银骏眉、正山小种,其实是一种红茶的不同时期,好比绿茶的明前和雨前。最初的芽尖采下烘焙制成金骏眉,其后两次便是银骏眉,再后便是正山小种了。相比祁门红茶、锡兰红茶,正山小种的名气要小很多,但推广却好很多,福建茶的销售,从旅游赠送的茶艺表演,到淘宝、微商的试尝、先喝后付,基本已打开市场。 白茶也是最近几年被推崇的厉害,传统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清热降火效果特别好,而且味淡,很适合不爱喝茶的女士们。但压制成饼的白茶饼,不敢恭维。 普洱分熟普和生普,生普刮油水效果更佳,一般天热时喝,天冷了熟普才是正道。不过普洱茶,饭前喝增肥,饭后喝才减肥。普洱有砖茶和饼茶两种,年份越久味道越醇厚。但普洱散茶的口感更好,简单放在牛皮纸袋中,室温储藏,无需过多的关注,泡汤色红,入口润滑,不涩不干,喝后口舌生津。散茶因不易储存和运输而基本不做,只有少量的好茶留给茶农自己喝。 越喝茶,就越觉得茶的学问深,茶文化,更是深不可测,不过茶叶本身却没有这么高深,比如近几年炒作的很厉害的普洱,茶还是原来的茶,只是加了营销概念而变得高大上了,运茶的茶马古道也成为了旅游的热点,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为了喝口好茶,喝到没有农药的有机茶,我身边的朋友已经开始自己购买茶园、茶庄,自己种茶、自己炒茶、自己喝茶了。真是服了他们!峨眉山上的云放茶园、西双版纳的大叶古树,想象着有一天喝着自己茶园的绿茶和普洱,画面太美!哎呀,我这个不懂茶的人,还是蹭茶喝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