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诺奖文学11——喜爱老庄的诺奖作家,作品风靡全球,在中国的传播却晚了几十年

 简慢人生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1. 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2.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3. 有的人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但有时候放手也会。

4. 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

5. 一个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大概必须有过类似的处境,受过类似的痛苦,或者有过类似的觉醒体验,而这却是非常罕见的。


黑塞(1877—1962年):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黑塞,1877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七岁开始写诗,考入修道院中,叛逆出逃,独立谋杀,游历了很多城市。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1906年,小说《在轮下》出版,获得很大的成功。移居瑞士后,除了写诗、撰文外,黑塞还出钱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的刊物《新论坛》和《伯尔尼文学杂志》。

1919年以笔名辛克莱发表小说《德米安》,引起战后人心热烈的反应,获得新作家方达内奖。

1922年出版《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求道之路。

192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荒原狼》,引起了德国文学界的激烈争论。

1932年,小说《东方之旅》出版。

1943年,最后的一篇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出版。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去世。


在战争之间挣扎的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黑塞用大段大段的台词,淋漓展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愿沉溺于小市民的安逸,宁愿独自吞噬痛苦,与魔鬼作伴。读完,那种孤独也将我吞噬。


一本书畅销德国,一定是有些好处的,正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彷徨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他们听、他们看,他们彷徨,他们不知所措,需要的正是德米安这样的引导者。那些迷途的羔羊,是因为缺少领路人。


对于黑塞的经典推荐,我还是蛮认可的,至少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的。当然对于德国文学我非常不熟悉,正好从这本书中补齐了。黑塞对于中国的作品还是比较喜爱,选择的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